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事件作文 事件作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_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电子版

zmhk 2024-06-05 人已围观

简介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_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电子版       对于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问题,我有一些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可以为您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1.聊城六年级下册数学是什么版的2.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3.六年级下册数学书人教版和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_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电子版

       对于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问题,我有一些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可以为您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1.聊城六年级下册数学是什么版的

2.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3.六年级下册数学书人教版和北师版有哪些不同

4.六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人教学时应注意什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_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电子版

聊城六年级下册数学是什么版的

青岛版。

       青岛版小学数学电子课本由电子课本网搜集于青岛出版社,小学数学电子课本仅供广大师生朋友网上备课用。青岛版电子课本提供青岛出版社的小学、初中、高中的电子教材,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和生物电子课本。

       青岛版数学电子课本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圆柱的体积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多媒体课件,56页生活情境图。 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有的是把物体放大了,有的是把物体缩小了

        2、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这些现象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例4.)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

        学生小组自由谈。 正方形边长3个方格、 长方形长6个方格,宽3个方格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个方格、6个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1)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汇报:原来的边长是3个方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

        (3)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

        (4)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

        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5)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1)接下来我们继续按照2:1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觉得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呢?点名学生回答。

        (2)下面就按照你们的方法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吧,请画在方格纸上。

        (3)学生汇报画法

        (4)观察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相邻的两条直角边放大了2倍,那么他的斜边也放大了2倍吗?你怎么知道的?汇报测量结果。

        5、置疑。

        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3)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4)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5)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

        1、出示缩小的要求。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2、说说对1:3的理解

        3、学生作图,并相互检查。

        4、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画的。(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5、观察原图和缩小后的图形。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按3:1画出下图

        6、 总结发现。

        (1)学生讨论。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2)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所得的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巩固应用

        画一画,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1、按4: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并说理由。

        2、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3、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4、下面哪个图是图形A按2:1扩大后得到的图形?

        5、按3: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主要是评价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对放大和缩小图形的画法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现象,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们就能创造许多新鲜有趣的事物,用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五、课堂作业:

        课本1、2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难点 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25分钟)

        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

        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

        (2)学生动手画一画。

        (3)交流。(可课件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总结提升: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形的各边的长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学案

        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思考相关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1.(1)学生观察主题图,分辨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2)可以看出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映图表、灯光照出的影子都是把物体放大,而照相机照相是把物体缩小。

        (3)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感知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1)学生观看课件,获取相关信息。

        (2)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4)学生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5)学生观察发现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3.(1)学生猜想各个图形缩小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特点。

        三、巩固练习。(6分钟)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3页第1、2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课后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中,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使学生明白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研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课后习题

        1.你能举出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现象的例子吗?

        2.(1)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15cm,将其按(4∶1)的比放大加工后,边长变为60cm。

        (2)一个图形按3∶1放大后,图形的周长将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将扩大到原来的(9)倍。

        3.将图形(1)按1∶2缩小,将图形(2)按3∶1放大。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把它按10∶1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100?102=10000(cm2)

        答: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厘米。

        板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大小变了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形状没变

六年级下册数学书人教版和北师版有哪些不同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   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底面积(㎡) 高(m) 圆柱体积(m3)

        6 3

        0.5  8

        5 2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习,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

        解: d=6dm,h=7dm.r=3dm

        S底 =?r2=3.14?32 =3.14?9 =28.26(dm2)

        V =S底h =28.26?7 =197.82198dm3   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

        三、巩固反馈

        1. 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 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习。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练习:(回到想一想中) 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 2/3 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人教学时应注意什么

       1.人教版题目内容相对难一点,不过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清晰易懂,几乎适合所有的学校选择作为教材,北师版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方面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重要的。

       2.北师版的教材逻辑清晰程度相对弱一些,题目相对有点简单,这对学校老师及教研组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良好的驾驭教材的同时,还能对教材难度进行适当的补充。所以北师版比较适合数学方面教学教研团队比较强的学校。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数学 (1)关注儿童心理特点,以学生的形式展现

       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教材设计了“兔博士”、“蓝灵鼠”、“大头蛙”三个儿童喜欢的动物卡通形象,代替教师的提问和指导,同时,书中还有“丫丫”、“亮亮”、“红红”、“聪聪”四个同伴,与学生一起学习、交流和成长。

       根据小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教材采取多种呈现方式,努力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充满情趣,让学生喜欢数学书。

       根据儿童爱玩、爱动、好奇、好胜等心理特点,结合所学内容设计“玩中学数学”的活动。如,一、二年级设计了一些“翻数字卡片说算式”、“投球游戏”、“掷点写数”等 “玩”中训练口算技能的活动。中、高年级教材则更重视让学生在“玩”、“操作”的活动中学习理解数学知识,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学习。

       (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呈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有现实意义和富有启发性的事物、情境和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3)设计学生愿意参加的活动。通过设计生动活泼的、有趣的、直观的、学生亲身参与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4)准确把握知识的难度。

       2.重视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学习成为愉快的生活

       (1)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利用师生现实的信息资源,把学习活动变为真实生活。 (3)结合数学学习内容,设计多种实践活动,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家庭、走进儿童自己的生活。

       (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数学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怎样学数学才能使学生即学会了数学,又理解了为什么学数学呢?

       1.结合具体问题学习数学运算

       (1)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通过反映多种信息的、学生熟悉的情境和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理解计算的意义提供充分的素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沟通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运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熟悉的、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学会计算。同时,帮助、引导学生发现情境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计算方法。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的笔算方法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解决的简单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计算,在交流的基础上,学习新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培养。

       2.结合问题需求学习数学

       需求就是动力,由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引出新知识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学数学,还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良好体验,培养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的阶段性。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认识,都是让学生在用自己选择的方式进行测量的基础上,了解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学习长度、面积单位。

       3.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应用意识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等是《标准》关于“解决问题”的目标要求。本套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结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设了“解决问题”内容模块,为学生提供与同伴合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素材和机会。在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4.在问题探索中,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是《标准》关于“数学思考”方面的具体要求。本套教材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特别注意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探索活动,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创造空间。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数学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本套教科书的内容编排和活动设计都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鼓励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自主探索、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