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范文 作文范文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_四年级下册数学书电子版
zmhk 2024-06-04 人已围观
简介四年级下册数学书_四年级下册数学书电子版 接下来,我将针对四年级下册数学书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和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四年级下册数学书的话题。1.四年级下册数学81至82页的
接下来,我将针对四年级下册数学书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和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四年级下册数学书的话题。
1.四年级下册数学81至82页的绘本怎么画
2.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
3.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81至82页的绘本怎么画
一、首先在卡纸上涂上胶水。二、然后将绘本所需的图案剪下来,粘在卡纸上。三、将绘本的标题,用胶水粘在封皮合适的位置上。四、最后讲准备好的卡纸逐页放整齐并且在左侧装订即可。
绘本,外来语,即图画书,该词语取自日语中图画书的叫法 "えほん"的汉字写法“_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培养多元智能。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
一、填空答案:
二、判断题
答案:
三、选择题
答案:
四、计算
答案:
扩展资料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的是小数的知识点:
实数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小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它是一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分界号;其中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是带小数。
在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任意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例如:0.4=0.400,0.060=0.06。把小数点分别向右(或向左)移动n位,则小数的值将会扩大(或缩小)基底的n次方倍。
小数部分后有有限个数位的小数。如3.1465,0.364,8.3218798456等,有限小数都属于有理数,可以化成分数形式。
一个最简分数可以被化作十进制的有限小数当且仅当其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或5或两者。 类似的,一个最简分数可以被化作某正整数底数的有限小数当且仅当其分母之质因数为此基底质因数的子集。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教学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末尾有0的小数化简,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位数的小数。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具准备:
①画有教科书第55页上商品标价图的挂图或投影片。
②画有教科书第55页例1中米尺(没有其它图字)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③画有教科书第55页例2中图(没有图字也没有铺色网)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④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些纸,纸上画有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分米=()厘米=()毫米1元=()角=()分
3米=()分米=()厘米5元=()角=()分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量的大小
0、5米○0、6米0、4米○0、2米
0、21元○0、09元0、5元○0、38元
二、学习新知
教师出示画有商品标价图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师:我们在商店里,常常看到商品的标价,比如这副手套的标价是2、50元(教师在黑板上板书2、50元),这条毛巾的标价是3、00元(同样板书在黑板上0),谁能说一说这里的2、50元、3、00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那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指标价)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些小数的新知识,就能解决定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学习例1。
教师出示画有米尺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师:这段米尺的长度是多少?
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
十分之一米写成小数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投影片上板书(如教科书上的写法)。
教师:1分米还可以用哪个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10厘米用米作单位是几个几分之一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1分米还可以用哪个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100毫米用米作单位是几个几分之一米?
教师:观察这幅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的同学可以先讨论一下。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讨论一会儿,然后教师指名让几个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2、教学例2。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教师出示画有例2图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画有两个正方形的纸。
教师:这里有两个正方形,我们用涂颜色的方法,在左边的正方形中表示出0、30。
教师让全体学生在自己的纸上试做,请一位学生到前面在投影片上试做。全体做完之后,教师提问:0、30表示几个几分之-?
左边的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在这个正方形里要用多少份来表示30个百分之一?
集体订正,同桌同学交换作业,看看在左边的正方形里表示0、30是否做得对,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做时是怎样想的。
从上面的例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教师先让同桌的同学讨论一会儿,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规律,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概括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这一结论叫做小数的性质。由于小数有这样的性质,所以,
0、1=0、10=0、100
3、课堂练习。
①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三的第1题。指名让学生判断所给的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说根据是什么,集体订正。
②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67页做练习十三的第2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4、教学例3。
教师: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教师板书例3。然后指名让学生化简0、70和105、0900,集体订正。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以后在进行小数计算时,遇到小数末尾有0,通常可以进行小数化简。
5、教学例4。
教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2、5元可以写成2、50元。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例如3元可以写成3、00元。
教师出示例4,指名让学生读题。
教师提问:这道题的要求是什么?(不改变数的大小,把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
学生理解题意后,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他学生独立做。做完以后,根据题意订正黑板上的三道题。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的第3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也就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通常可以去掉“0”,把小数化简。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小数的末尾添“0”,整数也可以写成小数的形式。
五、课外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4-6题。
教学设计:本课知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帮助差生跟上教学进度。帮助差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二)教学内容:
“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3、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一、引(游戏导入)
出示卡片“1”,师:老师能把1变大,你们看老师是怎样变的?
师把1变大为10,学生回答怎样变的。
师:在1的末尾添上一个0,1为什么会变大?(预设:一个一变成了一个十)师再变大为100。
师:除了变大我们还可以缩小,师演示。
通过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在一个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整数会变大或缩小)。
二、探(自主探究)
出示卡片0、1指名来模仿。
在0、1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变大了吗?为什么?
(预设出示课前准备的0、1米的纸条,再拿出0、10米的纸条,然后拿出0、100米的纸条说明0、1米=0、10米=0、100米)
在小组内说一说。
板书并演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2)指导看黑板:
1分米 = 10厘米 = 100毫米
0、1米 = 0、10米 = 0、100米
2、出示例2的图形:
刚才我们给这些小数添上单位名称,利用具体的情境证明了0、1米 = 0、10米 = 0、100米。现在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的作业纸,用彩笔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中分别涂出面积相等的一块,并试着用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
在小组内说说你涂的小数分别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汇报 相机板书:0、30=0、3
观察思考为什么0、30=0、3 (预设:30个0、01就是3个0、1)。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那涂色部分就是0、300,与0、30有什么关系。如果平均分成10000份、100000份……
师:我们又借助图形证明了0、30=0、3。谁能证明15、7=15、70呢?(预设把15、7放在数位顺序表中,15、7是由1个十5个一和7个0、1组成,15、70也是由1个十5个一和7个0、1组成)
3、 讨论归纳
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得出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板书)
三、练(巩固练习)
师: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投影出示超市的海报,出示平常使用的84消毒液1、00元,问84消毒液多少元?(1元)看来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化简。
l、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1)提问:0、70你认为可以怎么化简才能大小不变?
(2)学生自己完成。指名回答,让其说说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为什么105、09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强调小数的性质中"小数的末尾的0"。)
通过例3的练习你觉得小数的性质中哪几个词很重要?
再次出示超市海报,师:超市里商品的价钱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是几元几角几分都是写成两位小数体现了数学的严密和精准。所以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2、出示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想想可以怎么做?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数改写时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四、拓(拓展升华)
出示5张卡片:2、5、0、0、和“?”并说明游戏要求:
每小组利用老师发给的数字卡片按要求摆数。1个人摆数,3个人做记录,。
(1)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都能去掉、
(2)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一个能去掉,一个不能去掉、
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3、请小组板演汇报,不完全的可以补充。
4、说说这样摆的技巧,你为什么这样摆?
五、归(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 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分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一)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3课时
第1课时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18+20+19+19)÷4 =76÷4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2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
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1980年与2010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个内容,采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
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请你动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后记
第3课时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
1、学习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要求:在这十种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g 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指导: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和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4课时+活动课:
第1课时 平均数(1)……………………………………………………………1课时
第2课时 平均数(2)……………………………………………………………1课时
第3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1)…………………………………………………1课时
第4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2)…………………………………………………1课时
活动课 营养午餐——第二食堂…………………………………………………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平均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
(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好了,今天关于“四年级下册数学书”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四年级下册数学书”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