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zmhk 2024-06-01 人已围观

简介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对于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问题,我有一些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可以为您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1.四年级下册数学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对于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问题,我有一些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可以为您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1.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教案

2.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4.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5.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6.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教案

        教案是对教学内容、教学 步骤、教学 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索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合作学习,探案求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的统计表。

        教师:从收集的统计表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踢120个,小方踢100个,小红比小方多踢20个……

        教师: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成统计图吗?怎么制呢?学生可能回答:可用我们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画3根就可以表示3个同学。

        教师:1格表示多少呢?(课件出示1格表示1个)如果1格表示1个,小红踢的毽子个数要画多少格?(课件动态展示画出120格)学生产生冲突:画120格好麻烦哟。教师质疑:那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表示呢?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①用1格表示多少合适呢?说说想法。②小组内绘制出条形统计图。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用1格表示2个,5个,10个,20个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比较这些统计图,在这里用1格究竟代表多少合适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格表示10个比较合适;120个就画12格;100个就画10格,90个就画9格。

        学生2:用1格表示2个,5个也可以,只是画的格子要多些。……教师结合学生画的统计图的美观方面进行适当评价。

        教师:现在用1格表示10个来完成书上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的统计表。

        教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获得哪些数据信息?学生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教师:小明要帮爸爸制作条形统计图。思考或同桌交流。①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②用1格表示多少千克合适呢?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小明家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07年的苹果产量是2004年的2倍……

        教师:根据你的发现,你对小明家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结今天学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数据都比较小,因此我们都用1格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接触到更大的数据。

        课件出示:为了方便,我们用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表示10个,也可以表示2个,5个,100个,1000个等,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学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条形统计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踢毽子比赛的一段录像,并把踢毽子的成绩统计表做例1的授课形式,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绘制的条形统计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有哪些帮助?

        3、你喜欢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本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二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四年级下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学会简单解释统计的结果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处理办法,发展统计观念,激发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在提供的表格里准确地制作统计图

        设计理念:

        通过教学,能锻炼学生的统计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统计可以为生活服务,从而更好地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板书)指出:谁能说说折线统计图的优点?说说我们通常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哪些信息?

        2、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什么统计图?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我们学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生:身高情况,收入的增长,学校学生数的增长、、、、、、可以清楚地看出具体项目的数量多少情况

二、教学新课

        1、观察比较,合理选择

        2、制作两幅统计图

        师:两种统计图各有优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分别读第97、98页上的两份统计表,读完后思考、讨论:它们分别用哪种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

        (2)、仔细观察横轴,其实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暗示:图一横轴下的一月、二月、、、、、、对着的是一根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图二横轴下的北京、南京、、、、、、对着的是格子,可以画直条,所以画条形统计图。

        (3)、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有关”降水量“的常识。

        (1)、师:现在你能把这两题用合适的统计图画出来吗?

        (2)、交流:图一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

        指出:当连出的线很陡时,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很大。这张图里的八月和九月降水量就相差最多。当连的线不怎么陡时,就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不大,比如说一月和二月。从图二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老师适当补充)

        (3)、校对填写制图日期:有明确统计时间的,一般取后面的一个月;没有明确统计时间的,可以填现在的时间。

        学生分小组讨论:

        交流:(1)表一用折线统计图,因为更能清楚地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表二用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

        学生制作统计图并校对

        学生口答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谁能说出”五岳“是哪五个?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表格中的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你认为画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师:那就请同学们在书中画一画。

        师: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观察这张统计表中的数据,你知道了哪些?

        师:想一想,把这张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2、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特殊吗?(纵轴上带曲线)说说这是为什么?完成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估计2001、2002年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有多少元吗?

        指出: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做一些预测。

        学生思考完成,交流统计表中可获得的信息,讨论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学生完成并交流

        学生观察汇报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统计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统计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要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变化情况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要反映同类事物在相同时间内的数量大小情况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五、作业设计

        课后请同学们选择身边某一方面的情况做一次调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出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 ?c=a? (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78?85?17=78?(_____?______)

        81?(43?32)=(_____?______)?32

        (28+25)?4= ?4+ ?4

        15?24+12?15= ?( + )

        6?47+6?53= ?( + )

        (13+ )?10= ?10+7?

        2.判断对错。

        (1)39?22-39?2=39?22-2 ( )

        (2)39?22-39?2=39?(22-2) ( )

        (3)39?28+39?72=39?28+72 ( )

        (4)39?28+39?72=39?(28+72) ( )

        (5)39?12=39?(12-2) ( )

        (6)39?12=39?(10+2) ( )

        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我听说张磊和杨军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5.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为什么?

        板书:(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策略]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 41?(3+27)

        3?(21+6) 7?5 +8

        41?3 +41?27 3?21 +3?6

        7?(5+8) 8?4 +13?4

        (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

        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策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策略]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凭借亲自计算得到的感悟领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广泛运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

        (a+b)?c = a?c+b?c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是小学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四年级语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xx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xx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xx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xx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xx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二)

        小数天地

        [复习内容]?

        课本第xxx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1、复习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习重难点]?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习准备]?

        课件。

        [复习方法] :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复习过程]?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

        1、小数读写。课件呈现:

        五点八七四

        二百三十点九 12.03

        1.023

        0.082

        十二点零三 零点零八二 230.9

        一点零二三 5.87

        要求:

        (1)降落伞逐一出现,从上而下,降落平台一次性出现;

        (2)学生看“读数”找“写数”,看“写数””找“读数,判断降落点;

        (3)完成课本第102页的第1题。

        2、小数计算。完成课本第102页第2、3题。

        教师以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3、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2)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室的长是7.8米,宽6.4米。

        ○1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米?

        长是宽的几倍?

        ○2课件呈现:

        节日特别供应

        精致汉堡 每块9.80元

        薯条 每包5.50元

        可乐 每杯3.85元

        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xxx页的第x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三)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北京地区20xx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在知识方面,大多数孩子能在基础部分掌握比较牢固,但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很多孩子只能运用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如下,快随我一起来了解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3人,其中女生21人,男生22人,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非常强,学习效率也很高。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提醒。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在知识方面,大多数孩子能在基础部分掌握比较牢固,但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很多孩子只能运用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

        在阅读方面,也有部分孩子练习题和短文根本就对不上号,不知道两者结合起来,边阅读边思考,造成了读不懂文章的现象,更不用说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了。在习作方面,有孩子写的东西,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乏可读性,美感差;有的孩子事无巨细,一一罗列,缺乏一个鲜明的中心。

        就个体而言,班上最差的孩子作业速度特别慢,做作业时注意力从来都集中不了,因此导致了语文各方面的能力都非常欠缺。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本册教材共有28篇主体课文,安排了12个主题单元,其中第7单元为开放单元。这些单元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相结合,围绕这些主题或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课文内涵丰富,文化含量加大,弹性内容增多,阅读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师生深入开掘。本册教材重视围绕课文和单元主题创设问题情境,强调习作与阅读结合,与活动结合,与日记结合,引导学生在表达实践中学会表达。除在阅读教学和课后思考题中安排续写、仿写、补写等小练笔,引导学生积累、领悟、及时揣摩写法外,还在“语文天地”中设有专门的习作练习题――“笔下生花”,它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使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实践能够与单元文化主题整合起来,使习作成为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机部分。本册教材在交际能力、交际质量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集中体现在:①做重点发言人;②做讨论主持人;③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等;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对方意识,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正楷字;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3.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4.在交谈中认真倾听,能把握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

        5.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和社会,书面和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在趣味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的同时,既教给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通过讨论完善问题,提高阅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懂得课文内涵。

        2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

        3、写有根有据(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

        4、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

        5、提升独立阅读技能,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6、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7、写真实、有新鲜感的习作。

五、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还要掌握单元和每篇课文及听说训练、习作训练的教学目标,并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课时教学目标,可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做到明确、适当、集中、有层次、可操作 。

        2、加强阅读训练。认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以段的训练为重点,培养学生读好一段话,继续开展每日一练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在课堂内也尽量减少繁琐、细碎的分析,多给学自主阅读、理解的机会。

        3、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教会学生学习。

        4、继续抓好作文训练,在完成作文草稿时,尽可能的采用面批,每周按时完成二篇作文,尽可能的做到保质保量。

        5、重视指导好课外阅读。每天中午抽一段时间作为读报时间,并指导学生摘录查好词佳句。继续开展每日一首古诗的默写和背诵活动。

六、进度安排

我精心推荐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一)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二)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 练习本

        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 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 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 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 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 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 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 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练习一第1、2、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明确地制订 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

(一)单元素材解读

        1、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以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蛋为素材。为什么选取这样一个素材呢?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的:

        (1)体现小数在自然界及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鸟蛋、龟蛋的质量,这些数据不仅真实、可靠,而且非常神奇和有趣,同样是鸟蛋,鸵鸟蛋1、65千克多重,蜂鸟蛋才0、46克(2粒黄豆差不多、3000倍)如果没有小数,蜂鸟蛋的大小都很难描述,体现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2)重视学科整合,实现数学教育的多维价值。

        学科整合,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的课程观。在小学各学科中,彼此之间有着前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了整个教育教学的体系,如何将各学科的信息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这正是值得我们去潜心研究的问题,本单元选取“形形色色的鸟蛋、龟蛋等”为素材,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科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合力,以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这也正是我们青版教材这套“百科全书”的伟大之处。

2、情境串

        (二)单元知识分析

        (三)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小数的意义是小数读写、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化简和改写的依据;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又是名数改写的依据;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是小数应用必备的知识点。所以,这3个教学重点抓住了,其他的知识则水到渠成。]

        难点:

        名数的改写(特别是复名数的改写)[这里涉及到精确度的要求问题。难度也不小。]

        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四)单元主要编写特色

        1、数形结合,化抽象为直观,降低教学难度。

        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小数的性质也是抽象的数学规律,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教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挖掘和利用概念中的直观成分,能有效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如教材50页在学习小数得计数单位时,用大正方形表示整数“1”,它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表示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57页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时,依托直尺显示几厘米是十分之几分米;55页在数轴上建立点与相应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联系、、、、、、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2、始终把小数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

        本单元编排的五个信息窗,教学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小数的意义是进一步教学小数性质、比较小数大小的规则、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名数改写的方法的基础,后4个窗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探索,都从小数的意义的角度切入,随着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小数的概念也逐步地清晰化和明朗化,对小数的认识也进一步得到升华。

        3、选择大量有意义的现实数据。

        前面解读素材的时候说过清息窗的数据全部选用了真实的数据,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信息窗中,练习中也体现很充分。如(54页、6题)蔬菜之最、(60页、9)几种食物每100克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69页、5)几种植物的吉尼斯纪录情况、(70页、9)几种动物的奔跑速度、几个州的人口数据等等,集知识性、应用性、思想教育为一体,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单元信息窗解读

        信息窗1(49页)

1、情境图(见教材49页)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鸟蛋的质量”。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丹顶鹤、信天翁、鸵鸟、鸡以及四种鸟的鸟蛋,并标示了四种鸟蛋得的质量。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4条:(1)丹顶鹤质量0、25千克(2)信天翁蛋的质量0、365千克(3)鸵鸟蛋质量一点六五千克(4)鸡蛋质量零点零六千克。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小数的意义(两位小数的认识)(2)小数的意义(三位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3)小数的读写。

3、教学建议

        (1)以两、三位小数的意义为教学重点,逐渐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小数概念和计数方法。

        有关小数意义的教学,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先学习小数的读写,接着学习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认识,同时以两三位小数为例,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归纳总结小数的意义。例题没有涉及三位以上的多位小数,练习中基本也没涉及。目的是降低难度,集中精力以两、三位小数为抓手,充分认识小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细化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分母是1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通过学习例题和作基本练习,对小数的认识逐步加深。在此基础上,如果遇到像58页0、0297千克;64页0、0528;72页1、3295公顷;74页40075、5696千米这样的四位小数或者在生活中遇到更多位数的小数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主迁移,自命其理,逐渐就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小数概念。

        (2)在自主整理数位顺序表的活动中理解小数数位及数位之间的关系

        比如教材51页在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示,教师可以把数位顺序表中的记数单位一行字去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己去整理小数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加深学生对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理解。(让学生独立去填,完全放手)

        (3)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体会数位和位值的含义

        教材53页用计数器帮助学生体会数位和位值的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教材没有把此内容安排在探索里,而是将它放在练习中,建议教师将它当作又例题功能的习题来处理,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的小数吗?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不能把他和普通习题一样看待。

4、注意的问题

        (1)结合身边事例,加深对小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青版教材把小数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本册本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是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其内容是小数中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所以,本单元是整个小数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例加深对小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能用语言归纳小数的意义。

        比如:在学习完例题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小数?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举出许多例子如:到书店买书《谈谈新的学习方式》5、35元;《新十万个为什么》10、95元;《童话大王》3、85元;《我们爱科学》8、10元;还有测量身高,小红1、46米,小明1、52米。

        (2)要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小数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是数学的本质。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简洁的语言抽象概括数学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要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归纳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借助直观模型,建立小数的概念。

        教材在学习小数的意义的探索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直观模型(见教材50页两位数是平面图形,三位数是立体图形),这些数学模型对学生直观地理解小数的意义都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希望老师们利用或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出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

        (4)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教材中原创的教学情境,我个人的意见是:一要尊重。二要理性对待。之所以要尊重是因为,青版教材所选取的素材,应该说凝聚了许多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一线骨干教师的智慧。又经过这几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应该说是比较实用和有效。因此,老师们要深刻地挖掘其内涵,充分利用她,用需老师的话说,不要贱卖了她。说道理性地对待教材中的情境。是因为,受教学条件、学生生活环境及地域特点的影响,再好的素材,也不可能适应所有的教学对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地挖掘真实、有效、生动且有浓厚的“数学味”的教学情境,来代替原有的情境,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情境引入应有的价值。

5、自主练习

        53页第2题55页小屋

        信息窗2(56页)

1、情境图(见教材56页)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龟蛋的质量”。情景图上呈现的是平胸龟、蛇龟、绿毛龟、金钱龟和小鳄龟及五种龟的龟蛋,同时还标示了五种龟蛋的质量。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5组:(1)平胸龟质量11、68克;长0、4分米(2)蛇龟质量24、12克(3)绿毛龟质量11、85克(4)金钱龟质量24、3克(5)小鳄龟质量11、84克;长0、40分米。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5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整数部分不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2)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大小的比较(3)小数大小不变的规律(小数的基本性质)(4)小数的化简(5)小数的改写。

        3、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提出对学习新知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信息窗中提供了5条信息,从组合的角度来说,学生可以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说学生提惯了的加减法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面对这些信息他们还会提出“谁比谁重多少的问题”。在这里,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他们提出对本节课学习有关的问题(你能提出比较两种量之间的大小的问题吗?),保证学习时间的有效性性。

        (2)教学小数的性质,突出对性质内涵的体验。

        首先体验性质的合理性,然后体验性质的应用性。小数的性质是小数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小数的性质,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又为教学小数四则计算作必要的知识准备。教材分两段教学小数的性质。第一段是理解性质的内容(57第2个红点),第二段是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58页小电脑)。在总结发现小数的性质时,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教材中只列举了一个例子,从规律的发现和总结的角度来讲,例子有些单薄,说服力不强,因此,在学生总结发现规律前,建议能引导学生再补充一些类似的例子来验证自己的发现。例2、5元=2、50元。0、1米=0、10米=0、100米等等,这些例子,可为小数的性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许多实例里,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比较大小的练习中,压缩思考过程,掌握比较要领。

        学生在红点教学的过程中,初步接触了比较小数大小时经常遇到的一些情况(整数部分不同的、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末尾有零和没有零的),并详细地体验了比较的方法。那么,在自主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应用初步获得的经验,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进一步体验比较的方法,掌握比较大小的要领。如59页2(2)比较0、604、0、64、0、064、0、46、0、6的大小,都是纯小数,只要看十分位是6的挑出来比较0、604、0、64、0、6再看这三个数百分位,由小到大排起来是0、6、0、604、0、64,剩下的两个比较小的数0、064最小,因此,五个数的排列顺序是0、064、0、4、0、6、0、604、0、64,如此处理练习,能够引导学生压缩思考过程,体会比较的要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程度。

        (4)在开放的问题中,发现并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规律。

        61页11题。在8、□7>8、47,方框里可以填0、1、2、3;56、24?56、2□方框里可以填5、6、7、8、9;通过填这些数,如果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数小的那个小数比较小。练习12题把组成用卡片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顺序,学生又一次体验了在第11题里的发现。这些发现就是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法则,掌握这些法则,就能迅速比较小数的大小,正确作出判断。

4、注意的问题

        (1)红点1和红点2的教学顺序可以随“问”而“行”

        见教材56页,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哪个重?哪个轻的问题后,学生可能先提绿毛龟蛋与金钱龟蛋相比,哪个重?也可能先提小鳄龟蛋与平胸龟蛋相比,哪个重?由于这两个知识点不存在着先后之分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随机确定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

        (2)利用直观手段,发现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实际是分数性质在小数上体现,因为小数末尾添上0体现在分数上就是分子分母都添上0,小数末尾去掉0,道理也是如此、小数的性质很重要,学生知道小数的末尾添“0”去“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就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它还是小数四则计算、小数的化简与改写、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只能通过直观手段来说明。(见教材57页)这两个图的作用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理解。

        (3)对教材中设置的关键性的问题,要为学生留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例如58页在学习小数的化简时教材中抛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个0可以去掉吗?”在学习小数的改写时,教材有抛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怎样把5改写成三位小数呢?”对于这些关键性的问题,教师一定引起重视,不要一掠而过,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5、自主练习

        61页10、11题

        信息窗3(62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四种鸟蛋的质量关系”。情景图上呈现的是杜鹃、蜂鸟、锦鸡、几维鸟,同时还标示了几维鸟蛋的质量及它与其他3种鸟蛋之间的倍数关系。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4条:(1)几维鸟蛋质量460、5克;(2)一个几维鸟蛋的质量相当于10个锦鸡鸟或100个杜鹃蛋或1000个蜂鸟蛋的质量。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解决问题。

3、教学建议

        (1)解释新的表述方法

        过去,在小学数学阶段关于扩大和缩小的问题,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有人认为缩小一倍,原来的数就为0a-na)、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的教材在表述上做了变化(见教材63页),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它的、、、、、、、倍”“缩小到它的、、、、、、分之一”、

        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扩大到它的10倍

        缩小到原数的1/10

        缩小到它的1/10

        (2)处理好“补零”的问题。

        在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规律解决问题时,重点要解决好“补零”和“去零”的问题、特别是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补零问题分两种情况,一是非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如,1缩小到原来的1/10就是0、1,如果缩小到原来的1/100就是0、01,小数点后面的0要自己补上。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零要去掉、如,250缩小到原来的1/1000(教材63页最后一个绿点,只是出示了问题,没有呈现计算过程、在这里,老师一定要将“补零”问题处理到位)

4、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新旧表述方法的取舍问题。

        前面说过,将一个数扩大或缩小的表述方法与以前不同了,那么,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就要一行的表述方法为准绳,废除原来不科学的说法。特别是有些不正规的学生用书中,可能还会存在老的说法,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加以说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2)根据认知需要确定例题功能。

        案例见幻灯片人教版小数变化的规律。

5、自主练习

        66页第9题

        信息窗4(67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天鹅的成长”。情景图上呈现的刚出生的天鹅和成鹅时天鹅,图中同时还标有这两个时期天鹅的体重。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2条:(1)刚出生的天鹅体重200克;(2)成鹅的体重是10、5千克。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2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单名数的改写(2)复名数的改写。

3、教学建议

        (1)掌握名数互化的3个主要步骤

        a先分清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么计算。

        b要清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还是1000。

        c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向右移,移动几位。

        (2)引导学生对改写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在学习了红点单名数的改写和小电脑复名数的改写以后,对名数的改写方法有所了解,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学生对改写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个人的意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改写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注意的问题

        (1)体现改写成相同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67页提出的问题是天鹅长大后比出生时体重增加了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不同的单位改写成相同的单位、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身就是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出小数与名数的改写,突出这种改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突出体现这一点、

        (2)鼓励改写方法多样化。

        关于多样化的问题,一是,例题本身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如,探索部分,第一个孩子是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第二个同学的做法是将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另外,学生还可能有其他算法,①200克=0、2千克;②0、5千克-0、2千克=0、3千克;③10千克+0、3千克=10、3千克。

        (3)复名数的互化是难点,要突破。

        小数与复名数的互化之所以是一个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常常把进率弄错(进率是10还好说,进率是100、1000或60的就有些困难),二是学生对单名数复名数的认识不足,过去在整数部分接触的就不多,到了小数部分,名数的互化比整数部分更复杂,造成学习上的困难。68页小电脑,出示的是一道复名数改写的题目,这是本信息窗的教学难点,教材只出示了问题,没有呈现改写过程,其目的是增加他的开放性,但并不表示可以弱化它,教师不应轻描淡写,一定要一步步给学生讲解清楚,特别是2、39千克=___千克___克,这里涉及一个补零的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处理到位。

5、自主练习

        68页第1题

        信息窗5(71页)

1、情境图

        (1)情景图解读:此信息窗的情景题目为“测量鸟蛋”。情景图上呈现两个孩子正在测量鸟蛋的长径的场景。

        (2)情景图承载的信息:有2组:(1)小华读得鸟蛋长径是3、9厘米,小明读得鸟蛋的长径是4厘米;(2)鸟蛋的宽径是2、04厘米。

2、知识点

        本信息窗一共有2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1)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2)求小数近似数方法的巩固(特殊情况取近似数)。(自主练习中:将小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保留后的小数末尾正好是0的数。)

3、教学建议

        (1)探索环节,要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

        见教材71页,设置了2个关键性问题,合作探索部分,只要抓住这两个关键点,近似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理清保留小数的位数与精确度的关系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依此类推。

        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求小数近似数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保留不同位数小数的精确程度问题,如:教材72页绿点2、0中的0可以不写吗?这个绿点的设置是让学生体会精确程度。如果不写、则表示2、04保留到整数,写上0则表示保留了一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比精确到整数的精确程度要高。虽然2和2、0从小数性质的角度上看,大小是相等的,但从精确度上看,它们表示了不同的精确程度。所以,近似数2、0末尾的“0”在这里不能去掉。

4、注意的问题

        (1)结合身边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感受求近似数的意义。

        比如: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时由于工具的限制,必然产生误差,所得结果都是近似数(身高1、63米);如用直尺测得课桌的长是1、12米,用秤称小名的体重是25、5千克,这里的1、12和25、5就是近似数,还有对大数进行统计时,一般也取近似数,如某城市有13、5万人,中国有13、1亿人口。这里的13、5万和13、1亿都是近似数、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体会到与实际大体符合的数据或者说是接近实际的数就叫近似数,进一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1)适当增补使用“≈”习题。

        教材上没有出现让学生自己写“≈”的习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补此类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因为在后面学习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用到“≈”。

5、自主练习

        73页第5题74你学会了吗。

(六)本单元提出研讨的几个问题

        1、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小数意义的模型?

        2、小数的性质和名数的互化都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要突破这些难点,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在探索数学规律的教学中,应怎样发挥计算器的作用?

        4、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提升作用应如何把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分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详请关注!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一)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3课时

第1课时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 =85÷5 =17

        女生队:(18+20+19+19)÷4 =76÷4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2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

        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1980年与2010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区分两个内容,采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

        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请你动手绘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后记

        第3课时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

        1、学习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要求:在这十种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g 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体会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根据已知条件求平均数,根据相关数据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绘图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像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绘制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

        教学指导: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平均数、复式统计表、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很好地在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理解平均数和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利用平均数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伴交流发现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意识。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2、注意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和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4课时+活动课:

        第1课时 平均数(1)……………………………………………………………1课时

        第2课时 平均数(2)……………………………………………………………1课时

        第3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1)…………………………………………………1课时

        第4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2)…………………………………………………1课时

        活动课 营养午餐——第二食堂…………………………………………………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平均数(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

        (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图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实际生活,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博物馆,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课件展示课本情境图)

        生1:建筑物上有三角形。(课件动态闪烁三角形)

        生2: 吊重机的架子上。

        生3:吊重机的铁线上。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生1:自行车上三角形。

        生2:电线杆上有三角形。

        生3:班里的流动红旗有三角形。

        师:天坛、金字塔、铁塔、天安门、铁架、自行车上都有三角形。(课件展示)

        师: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这几种不同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这些图形是三角形吗?

        1:第一个不是三角形,因为有一条边是弯曲了,不是线段。

        2:第二个也不是三角形,它的边没有合拢在一起。

        师:也就是它的边没有封闭吧。但它是由三条边组成的呀?所以光有三条边组成不行,还要封闭起来。

        3:第三个不是三角形,他没有封闭起来,而且有四条线段。

        4:第四个不是三角形,虽然有三条边,三个角,但也没封闭起来。

        5:第五个呢,图形封闭起来了,所以是三角形。

        师:根据对这些图形的判断,小组讨论:上面哪种说法更准确?

        师:根据刚才的判断,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和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不一定是三角形。

        师:总结三角形的定义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二).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师:小组内展示画的三角形,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师:请你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 板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动态演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归纳三角形的特点。

        (三). 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以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还记得吗?

        生: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不稳定。

        师:请拿出平行四边形,用手拉动,感受三角形的不稳定性。

        师:去掉一条边,再扣上围成三角形。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生:拉不动。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稳定性)

        师:通过实验操作发现: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所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1:自行车中间的铁架有三角形。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

        2:篮球架上有三角形。有稳定的作用,如果不是三角形,有可能会掉下来,压到同学了。

        3:电线杆上有三角形。有稳定的作用。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师: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举行,我国的射击健儿曾在历届的奥运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什么射击健儿的手和枪支要成一个三角形呢?(课件展示)

        生1:可以稳定枪支。

        生2:这样可以瞄准目标。

        师: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还有:马扎,空调架子。(课件展示)

        活学活用:

        桌子太摇晃,怎样能使它加固?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课后习题

        一、 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错 )

        2、自行车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 ( 对 )

        3、每个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 错 )

        二、判断下列图形是三角形吗?

        答案:都不是三角形

        三、你能从下面的图形中找到三角形吗?怎样测量这个屋顶的高度?

        答案:屋顶是三角形,画出三角形的高即可测量。

        拓展提升

        师: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而三角形就具有稳定性。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我们还认识了怎样画平行四边形的高。谁能说说怎样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平行四边形的底。(老师板演画高)

        师: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 我们来看有一位同学做的高.

        生: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请你在练习纸第1题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师:同位用三角尺互相检查一下,高画对了吗?再看一下底标对吗?

        师:为了表达方便,分别用字母A、B、C 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一般写A、B、C这三个字母是按逆时针方向写。想想怎样以A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

        生:从B点到AC边引一条垂线,B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是这个三角形的高,AC边是这个三角形的底。

        师: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AC边重合,沿着AC边平移,使另一条直角边过B点,从B点到AC边引一条垂线。B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是它的高,AC边是它的底。(板演)

        师: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

        生1:不是,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条边。

        生2: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 三组底和高。

        活学活用

        你能画出下列三角形的高吗?

        板书

        三角形的特性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水平方向底边上的高,认识三角形的三条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教学难点

        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主题图:同学们,我们的城镇变化很大。瞧,这是正在建设的一幢楼房。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2.谁能说出生活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3.引入课题:同学们,为什么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二、实验操作,探索特性

        (一)三角形特征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理解?围成?:首尾顺次相接)

        2.请同学们画三角形,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要求: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3.学生汇报(根据汇报板书):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4.同桌互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试着在刚才画好的三角形上标出来。

        5.判断练习:下面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为什么?(让学生说)

        (二)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打开课本60页,阅读三行文字。老师引导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

        2.学生讨论: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3.课件演示给三角形的方法。

        (三)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1.讲解例2。

        A.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

        B.让学生摆一摆。

        C.相同长度的小棒,四边形可以摆许多个,三角形只能摆一个。

        2.课件出示如下情境:

        先让学生找出上面的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猜一猜它们有什么作用?

        3.让学生汇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

        4.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5.做一做,想一想:出示下列,你能固定这张松动了的椅子吗?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6.出示例3。

        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为什么呢?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7.出示教学例4

        A.学生小组合作:哪组纸条可以摆成三角形?

        B.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课本练习十五第3题)

        2.下面每组图形中,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3.练习十五第七题。

        课后小结

        小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由三条线段(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 ),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 )。

        2.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 )个顶点。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 )和( )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 )。

        4.用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用力拉,这个三角形不会变形,这是三角形的( )性。

        板书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今天关于“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