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作文范文 作文范文

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

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格式

2.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模板格式

3.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

4.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案8篇

5.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优秀范文集锦汇总

6.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

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格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格式

        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两步乘法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二: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同桌合作拼角,并画下来,再全班交流讨论。

        (三)教材第45页练习八的第13题。

        综合运用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知识,用七巧板上的图形灵活拼角。

        设计意图:运用拓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用一副三角尺拼的基础上,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两块拼角,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用两副三角尺中的三块拼角,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层次用七巧板中的各种图形拼,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感受七巧板中的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活动总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拓展延伸

        1.钝角去掉一个直角是什么角?钝角去掉一个锐角是什么角?为什么?

        2.你还想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归纳总结全课,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提出几个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内在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子的用处,之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子录图钉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例2.安排了让学生录一条线段和录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渗透学法。

        本课认识I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厘米量三个知识点的教学。我都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造”的模式进行。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

        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细致、到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形成技能。

        3.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录。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己有初步的认识。但这节课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必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概念。

        学会录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教学难点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筛得测最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学会用厘米录比较短(整厘米长)的物体的长度。

        2.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初步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尺子。学生指、比、找所用的卡片。

        学生准备:学生尺子、剪刀、图钉、线、宽I.厘米的白纸条、小棒、彩条卡片(黄彩条长8厘米。红彩条长5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小方块、数字卡片、反馈牌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电脑显示:两条线段。一根长10厘米。竖放;另一根长11厘米。横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条线段。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可能猜竖放的长。也可能猜两根一样长。

        设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它们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开课。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使学生回忆己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尺子最。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刻度尺教师提出问题,折导学生分组讨论。

        电脑显示讨论题:

        1.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中。

        (二)认识厘米1.1厘米有多长?请大家尝试着在尺子上指出来。

        2.电脑显示从0到1,从1到2.从2到3……每段的长都是I厘米。通过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出:每相邻两条较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从0到3呢?从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模板格式

        在数学课堂上,数学老师要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用比例解决问题》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_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_决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水资源。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藏有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二:《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三、说教法学法

        1)、 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 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 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 1 )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的针对性很强,希望同学和老师都能够合理的使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有趣的平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平衡》属于六年级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同时通过验证这一规律,发现当杠杆“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属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曾上升到科学层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 挑战性,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 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 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杠杆平衡的规律,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杠杆平衡的规律后,设计了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规律,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杠杆平衡的规律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打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难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以问题开始,从学生熟知的玩跷跷板活动中感到困惑,提出疑问:“怎样跷跷板就平衡了”,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

        师生在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范文一:分数的概念

        目标:

        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关键: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由分月饼不公平,引出“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分成大小的不一样的2份,不公平,再次强调“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引出“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进行表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1/2的意义和读、写。

        (二)认识1/3的意义。

        (三)概括分数的意义并叙述几分之一。

        (四)折纸游戏,补充分数的意义。

        (五)引出分数的概念。

        (六)自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指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第一关:考查分数的读法。

        第二关:看图写分数,并说理由。

        第三关: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

        四、全课总结

        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升华

        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以班级人数为例,每个学生是班级人数的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下课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回家后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范文二:数学广角

        课题: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

        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

        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

        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

        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

        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

        (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可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课件演示)

        (2)刚才同学们还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看来有顺序地连一连、排一排能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我们刚才说的穿衣服时不遗漏、不重复、有序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搭配问题。

        板书:搭配

        5、拓展延伸

        (1)如果小樱想在数学城堡里待一星期,她能不能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穿法?那该怎么办?

        (2)请你帮她增加一件上衣或者一条下装,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请不同方法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如果在前面学生没有想出用算式的方法,在这里教师可适当引导,使有能力的学生初步感知。

        6、感知提升

        如果带4件衣服,3条下装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如果5件衣服,4条下装呢?6件衣服,6条下装呢?

        三、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密码门

        带好行装,小樱来到了数学城堡,哎呀,数学城堡的门是密码门,她是头一次来,不知道密码,怎么办呢?

        这时智慧老人告诉她,密码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2、4、9中的一个,各位上是3、6、8中的一个,密码可能会是哪些两位数呢?你能帮助小樱把所有的情况都罗列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汇报评价,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得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思考的方法:先定十位上的数字,再配个位上的数字;先定个位上的数字,再配十位上的数字。

        2、选定路线

        小樱进了城堡的门,智慧老人要她到数学乐园去找聪聪和明明,她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呢?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讨论交流。指名展示汇报。

        3、拍照

        小樱到了数学乐园,见到有几个小朋友争着要和聪聪、明明拍合影呢,他们每人都要和聪聪、明明单独拍照,小樱的魔杖能拍10次,够吗?

        如果小樱也要和聪聪、明明各拍一张合影呢?

        4、选择交通方式

        拍完照后,聪聪、明明问小朋友们最想上哪儿的大学,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呢?

        是呀!北大、清华是很多学生们向往的大学,希望你们努力学习,能到那儿去上大学。北大、清华都在北京,如果从银川到北京,我们可以怎样去呢?出示课件。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范文三:分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2~133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读、写分数,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能熟练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1、(1)做期末复习第4题。

        (2)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3)以为例,说一说分数各部分名称,并说明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4)用分数表示图中的空白部分。

        2、做期末复习第5题。

        (1)学生做在书上,米、米表示什么?

        (2)补充练习:

        7分米是()米;56分米是()米。

        6厘米是()米;28厘米是()米。

        3、做期末复习第6题。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4、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1)做期末复习第7题。

        (2)补充练习

        2、(1)甲乙两个工程队修一条铁路。甲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乙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两队共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程是千米,他已走了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分数哪些知识?

        作业设计

        填空:

        (1)是()个。

        (2)是()个。

        (3)米是()个米。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案8篇

       一.教学内容:(这一节课所讲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讲完后你要达到的目的,列:让学生熟练掌握(.... )能根据(...)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一般是本节课的概念性知识)

        难点:(一般是本节课根据概念性知识来解决问题之类)

       四:教学过程:(这一部分要分细一点)

        1.创设情景,课堂导入:(方法自己选择或设计)

        2.进入新课(或复习课)

        3.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4.课堂小结.

        5.随堂练习.

        6.总结.

       五.作业安排.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优秀范文集锦汇总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画图的方法,探索长方形长和宽的变化关系,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 经历探索活动,了解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重点:

        探究长方形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表示反比例曲线图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么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正比例的图像呢?

        2、你还记得表示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图吗?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可以连成什么线?

        3、说一说。

        (1) 两个乘数的变化情况。

        (2) 两个乘数成什么关系?

        (3) 你有什么猜想?

        二、探索新知。

        用x、y表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他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x/cm 1 2 3 4 6 8 12 24

        y/cm 24 12 8 6 4 3 2 1

        1、说一说长与宽的变化情况。(小组交流)

        2、这里哪个量一定?

        3、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板书: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4、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8个长方形。(每格代表 1 cm2)

        过程要求

        (1) 出示方格纸,并标明x、y轴上的数字。

        (2) 教师边讲解,边画长方形。

        (3) 学生接着画。(直接在课本上完成)

        5、连接图中的点a,b,c,d……

        (1) 猜一猜:图中的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吗?

        (2) 师生一起连线,验证自己的猜想。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和反比例关系的关系式和图像的区别。

        四、巩固练习

        面包的总个数不变,每袋装的个数与袋数如下表。

        每袋个数 2 3 4 6 8 12 24

        袋 数 12 8 6 4 3 2 1

        (1)每袋个数与袋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2)把上面的数据制成图表。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 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 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 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 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 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5、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 制作圆柱

        三、练习

        1、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4页“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4张大小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硬纸)、一副七巧板 个性化修改

        难点:

        1、在于学生对轴对称的理解。轴对称是图形变换的一种方法。

        2、学生对于旋转的度数的把握。

        ?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在分析图形的变换时,不仅要说出它的平移或旋转情况,还要说清楚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好,下面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合作,用两个三角形自己设计一个图形,然后进行变换,并说一说它的变换过程。(学生进行自己的设计与操作,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请几个同学上来演示他们设计的图形,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换图形的。如果是经过旋转组成的图案,每旋转一次,都应说一说是什么图形绕者哪一点旋转的?

        二、 尝试练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察下图,边观察边思考,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三角形,分别给四个三角形标上a、b、c、d,自己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进行图形的变换,然后按照下面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到最初的图形?

        学生自己操作,同桌交流图形变换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让同学们说出各自不同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老师应给予肯定。

        三、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图形的变换)。刚才你们都用了哪些学具来摆图形呢?(三角形)。刚才同学们只用了2个或4个三角形来摆图形,变换出来的图形不多而且较简单。你们想不想变换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想)。下面,先请你们观察老师变换的这个图形。(师出示图)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再说一说左图的七巧板是如何平移或旋转 得到右图的。

        学生操作并回答变换过程。

        师:下面请拿出你们喜欢的七巧板, 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变换的图形最多最美。记住,哪个同学变换好一个图形,就与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变换图形的。

        学生分4人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用七巧板变换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下课的时间到了,有许多同学没来得及把自己想好的图形变换出来,没关系,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摆,继续变,继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四、课堂小结:

        1、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总结出旋转的要求:

        方向

        绕某一点旋转旋转的度数。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8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教具准备:

        cai课件。

        学具准备:

        画图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启迪探究

        1、谈话引入:这儿有两个片段想给同学们看看。(出示有关刘翔和姚明的视频。)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对刘翔和姚明了解多少?(学生叙述,教师概括。)

        2、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再过几天我校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就要召开了。这次的运动会可与以往不同啊!为了提高我校“秋季运动会”的知名度,我们学校想以其中的一位做这次运动会的形象大使,你更希望谁代表我们学校担任这次运动会的形象大使?(学生各抒己见,产生意见。)

        3、看来同学们各有想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决定推荐谁比较好呢?(举手表决,统计)对!我们可以现场收集和整理大家的想法。那么我们班的情况到底怎样呢?(举手表决)支持刘翔的同学请举手;支持姚明的同学请举手。(现场了解统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刚才只是我们对本班的收集和整理,不能代表我们整个年级同学的意见。所以老师在课前收集和整理了六年级其他六个班同学们统计的情况。(出示六年级各班推荐刘翔、姚明情况的统计表),把刚才收集到的我们班的数据也填在表中,提问:从表中能比较出结果吗?(可以,但比较困难。)

        5、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大家的意见,你觉得我们用什么把这些数据表现出来会更好呢?(条形统计图)老师也觉得条形统计图很好,因为用直条图来表示可以直观的看清楚各班统计的情况。但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呢?(学生各抒己见)

        6、出示根据本班统计情况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标题、日期、单位、横纵轴、不同的直条图、图例以及纵轴表示的单位大小等),为何选用两种颜色的直条,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我们把这种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7、你能根据其他几个班的统计情况来继续绘制我们刚才统计图吗?(学生补充完整统计图)

        8、评议:找三种类型的:

        (1)直条图少数字的;

        (2)画的直条不够规范的;

        (3)比较正确且美观的。让学生去评议。

        9、观察图,哪个班喜欢刘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较大?哪个班喜欢刘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较小?从图中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你觉得从六年级调查统计的情况看,谁更有可能担任我们运动会的形象大使?

        二、合作互动,共同探究

        1、我们的运动会就要召开了,大家想和刘翔、姚明一样,成为我们学校的体育明星吗?那么你们平时都开展了哪些体育活动啊?(学生叙说)想不到同学们这么热爱体育运动,老师为大家能够积极参加锻炼而感到十分高兴!

        2、看图分析

        球类比赛中,在边线发球时,有单手投球,也有双手投球,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课本58页的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评价一下,哪一种更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

        纵轴每格代表几米?最下面一格为何用折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相互交流。

        纵轴每个单位表示0.5米,最下面一格用折线表示省略。)

        从上面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的结论)

        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为了开展好这次运动会,有许多有关体育活动的数据需要收集和整理,刚才我们只是把体育活动中的一部分进行了统计,请同学们在课后、运动会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绘制设计成统计图,看一看谁设计的既美观又正确。创设便于统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两组数据,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是蕴涵信息的。同时养成严谨仔细的学习习惯,弄清统计图中的每个细节。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统计的项目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教学反思 :

        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想,体验到数据的作用。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878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 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探索数与数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教学重点 :

        探索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规律字母化,也就是如何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

        教具准备:

        一张很长的纸条和一根绳子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复习

        师: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哪些数学规律?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出示乘法表

        师:我们的乘法表中也有很多的规律,先请你们填完这个乘法表,

        你们会填吗?(师指导怎样填),生做在书66页上

        填表完后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规律?和同学说说汇报展示

        2、找规律,填一填。

        师:比一比看谁在两分钟内做得最多?

        (1) 2,4,6,8, _____,12, 14,

        (2) 1,3,5,7, _____,11,

        (3) 8,11,14,17,_____,23,26,

        (4) 1,8,27,64, _____,216,

        (5) 1,4,9,16,25, _____,49,

        (6) 3,6,9,12,_____, 18,21,

        (7) 1,3,6,10,15,_____,28,

        (8) 6, 1, 8, 3, 10, 5, 12, 7, ( ) , ( ),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说明填的理由和依据。

        师:填什么数?为什么?

        师:象这样的数列你认为一般有哪些规律?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展示生活中数学规律,与同学分享(课件)

        师:如果不是数列而是图形你还会观察它们的排列规律吗?

        1、六(2)班同学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按下面的规律在教室里挂上气球。

        第20个汽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8个呢?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2、例3和练一练及练习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研究: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 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柱,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5.组织练习。

        (1)第七页第四题(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书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设计图案。

        3、欣赏各种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看到这些生活中美丽的图案,你想说什么?

        3、揭示课题:图案设计

        二、探究新知

        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

        1 、提问:这个花瓣图案是如何通过图形a得到的?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展示各自的方法与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

        4、鼓励创新。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小结:

        这朵美丽的花瓣图案,原来是由基本图形a,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变换得到的。

        6、提问:笑笑是怎样把图1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

        三、动手实验

        1、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

        (1)作品展示。

        (2)学生评价。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案篇8

        一、教材分材:

        教材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水稻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男孩提出“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教材中的算一算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安排,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学生明确了“增产百分之几”的意思后,就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增产百分之几的意义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记忆题型和套用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学生分析

        在此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定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线段图是把握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你能用线段图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

        在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参加围棋班的有32人,参加航模班的人数比参加围棋班的多25%

        学生独立完成线段图

        展示学生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一次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从复习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出示教科书p23上面的问题

        2、思考:“增产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评价。

        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加的产量是普通水稻产量的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通过介绍某实验田普通水稻与杂交的产量,引出“增产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班内交流

        方法一:

        7-5.6 = 1.4(吨)1.4 ÷ 5.6 = 0.25= 25%

        方法二:

        7 ÷ 5.6 = 1.25= 125%

        125%-100% = 25%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试一试

        1、出示教科书p23下面的问题

        2、“几成”是什么意思?

        成数主要用于农业收成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一成就是1/10,也就是10%二成五就是2.5%,也就是25%重点理解“几成”的意思。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61-2.25)÷ 2.25 = 0.36 ÷ 2.25 = 0.16 = 16%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4练一练第1题

        2、科书p24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4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整节课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说自己感触很深。这节课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综观整个课堂,由于学生在课前调查收集的资料准备充分,所以在导入环节,学生兴趣浓厚,气氛较好。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优秀范文集锦汇总

        数学教师要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乐趣。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通过在方格纸中填数,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深化对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坐标思想。

        3.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以及对数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发现百数图中的诸多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建构百数图,感知规律。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神奇的方格纸,在这张方格纸上隐藏着许多有 趣的问题呢,让我们一起先来看看,好吗?

        (一)引入方格纸

        1.出示空白的方格纸(课件)

        请你仔细观察,这张方格纸中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格子呀?

        2.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有100个小格子呀?

        监控:(1) 一行有10个,有这样的10行

        (2)一列有10个,有这样的10列。 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一行有10个,那我们就可以10个10个接着数,( 20,30)10个十就是100。

        一列有多少个呀?那咱们就十个十个的数一数,(10,20,30)10个十是100。

        小结:看来,不管横着数还是竖着数我们都是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100。这 样就能很快数出来有100个格子啦。其实,在这100个格子里还住着我们的数字朋友呢。

        (二)解构百数图,发现规律

        1.出示图1

        (1)现在方格纸中来了几队数朋友?

        (2)谁来读一读?

        (3)每队数中都缺了一些数,让我们一起把它填完整,好吗?

        监控:你是怎么想到要填这些数的?

        2.出示图2

        过渡:刚才同学们用你们发现的规律填出了4队中缺少的数。其实,在这张方格纸上还住着其他的数字朋友呢,你能很快的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家吗?

        (1)请你拿出这张方格纸,快速把剩下的数填好。

        (2)老师发现你填的最快,你是怎么填的,有什么窍门吗?

        监控1: 我是横行填的。你是按照数的顺序来填的,那后面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多几呀?

        那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呀?

        小结:看来横行看,一个比一个多1。(板书:①横行看:一个比一个多1。)

        监控2:我是竖着填的。你是怎么竖着填的?

        那我们再看看是不是呀?那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呀?

        小结:看来竖列看,一个比一个多10。

        (板书: ②竖列看:一个比一个多10。)

        过渡:老师也按照其中一种方法把数朋友们都送回了家。

        (3)现在这张方格纸上一共有多少个数?像这样有100个数的方格纸我们叫它 百数图。(出示课题:百数图)

        (4)仔细观察百数图,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监控1:左斜着看,看有什么规律? 验证,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

        小结:看来,从左斜着看,一个比一个多11。(板书: ③左斜看:一个比一个多11。)

        监控2:那从右斜着看呢?

        是这样吗?验证

        小结:看来,从右斜着看,一个比一个多9。(板书:④右斜看:一个比一个多9。)

        出示图3

        (5)其实,还有规律呢,老师给你们提个醒。请你在百数图中找到十位是8的数,你到哪里去找?上来指一指。

        为什么指这行?

        看来,十位是8这一行就是八十几的数。那十位是5这一行呢?

        小结:看来,十位是几这一行就是几十多。

        (板书:十位是几这一行就是几十多)

        (6)你能找到个位是8的数吗?去哪儿找呀? 为什么指这列?

        我们看看其它列是不是这样?

        小结:个位是几就在第几列。(板书:个位是几就在第几列)

        (7)这些数字都有8,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小结:因为8表示的意思不一样,它们在百数图中所在的位置就不一样。

        二、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过渡:你们真聪明,从百数图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你能用这些规律帮河马大叔解决一些问题吗?

        (一)引导学生在给数找家的过程中,渗透坐标思想

        1.出示图4

        春天到了,河马大叔带着这些数朋友们去春游,淘气的35掉队了,你能很快在百数图中找到它的位置吗?

        上来指一指。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35的位置了?

        小结:十位是3我们就看三十几这行,个位是5我们再看5这列,它们相交的地方就是35的位置。

        2.出示图5

        (1)就在这时57和75吵了起来,它们都想住在这个格子里,你们觉得谁应该 住在这?

        你是怎么想到57要住着的?

        小结:因为这个地方在五十几这一行,在7这列,所以这就是57。

        (2)那75应该住哪里?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你是利用这两条规律,帮数朋友找到了家。

        (3)那这个位置填几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小结:刚才我们利用规律,帮数朋友找到了家。

        (二)补充照片中的数,构建数群之间的关系

        谈话:河马大叔给百数图中的数朋友照了几张照片,可是不小心给照片弄湿了, 你们能帮它把照片恢复原样吗?

        出示图6

        1.请你观察这两张照片,把其他格子里的数补充完整,小组讨论写在答题纸上。

        2.板书反馈

        监控:第一张照片

        你是怎么想到要填这些数的? 那他们错在哪了?懂了吗,错的改过来。

        第二张照片

        大家快判断,哪个组填的对?错的改过来。

        小结:那我们刚才用这两条的规律帮河马大叔把照片修补好了。

        (三)通过分类活动,对百以内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升华对数的认识

        谈话:河马大叔非常感谢你们了,它想给这些数字变变队形再照相。

        1.出示图7

        河马大叔把这些数字朋友分成两队,你们明白河马大叔是怎么想的吗?

        小结:看来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字朋友按照单数和双数分成两类。

        2.出示图8

        河马大叔又要变变队形,你们明白这回河马大叔是怎么想的吗?

        小结:我们还可以将数字朋友按照数的位数进行分类。

        三、回顾反思,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我们和百数图交上了朋友,在百数图中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看来数与数之间是有很紧密的联系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二:动手摆小圆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悟位值思想。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具准备: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用珠子和数位表上一节数学课。

        2.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在操作中感受位值思想

        1.出示两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然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看来小圆片在数位表中所在的位置太重要了,我们把圆片挪来挪去就表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数,分别是2、11和20。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后汇报:用3个圆片可以摆出5个数。分别是3、12、21和30。你知道怎样摆能表示最小的数吗?怎样摆能表示的数?]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5.在操作中学生体会有序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摆后回答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三:用数学

        教学目的:

        1、亲历从生活中提炼出生活知识的过程

        2、熟练地进行计算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思维训练:

        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

        课件出示猴子图

        左图有5只猴,右 有2只猴,分步出示。

        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是怎样算出图上的猴子的?

        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评价,你们认为谁说的好?

        走过猴林又来到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鸭子呢?

        课件出示鸭子图

        生说图意

        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三、课中操

        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梅花鹿图和蘑菇图

        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编题

        小组内试着互相编题让其他同学们来解答。

        P62 13 14

        口算比赛或扑克牌游戏

        五、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3篇)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板书。(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三、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生是什么动物?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画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师: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生回原位。)

        5、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请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六篇{上}

        #一年级# 导语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平平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课件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练习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

        教学难点:

        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复习课件):全班集体回答。

        2、谈话:你们能给数学王国里的宝宝找找他们的家吗?(出示课件)这些数有的大,有的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课件)请听:(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出示课件)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出示课件)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

        追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看十位,一个是四十几,一个是三十几,肯定四十几比三十几大。)

        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我们一起用手势表示一下。(出示课件“〉”)

        5、指名板书后全班读一读。

        6、练习扩展(出示课件)学生说一说想法。

        师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7、(出示课件)比较63和68的大小。

        8、扩展练习。(出示课件)

        师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上的数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9、再独立完成试一试。(出示课件)

        (1)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53和56要比个位,因为十位上都是5。100和98比的是数位,三位数肯定比两位数大。)

        师引导学生总结:十位上的数不同时,要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时,要进一步比较个位上的数;100大于所有的两位数,所有的两位数一定大于一位数。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小白菜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回答吗?

        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个别学生回答)

        口答: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集体口答)

        2、(出示课件),集体练习后,学生独立完成后三道“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把数先填出来,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

        指名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学生互相检查。

        4、“想想做做”第4题。

        (1)指定一个学生(学号是两位数的)说出自己的学号。谈话:他的学号是两位数(板书:两位数)请学号是两位数的同学都站起来。其他同学的学号是几位数?

        (2)写出三个个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

        学生写好后提问:你写了哪三个数?谁?谁最小?你能把这三个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吗?

        (这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余学生坐在座位上排)

        为什么这样排?(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排)

        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有几个?(顺次说一说)

        (3)写出三个十位上都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

        让学生多独立完成后再相互交流。(同桌交流)

        四、扩展延伸

        1、谈话:刚才小朋友写了几个数,老师也写了三个表示天气温度的数(2度20度35度)我们一起读一下。

        你能猜一猜它们各是什么季节的气温吗?(小组讨论后汇报)

        你能用符号表示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2、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评价

        1、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2、游戏(排路队)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还想写数吗?请你们每人再写一个数。在小组里比一比谁写的数,谁写的数最小。

        (2)排路队:出示路队旗(旗上分别写着:“比30大而比60小的数”“比30小的数”、“比60大的数”)

        篇三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8和9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建立8和9的数感,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8和9的含义。

        教学难点:8和9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计数器等。

        一、游戏导入:

        1、看数字卡片列加法或减法算式。

        2、小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谁是顺风耳”,老师拍手请你们仔细听,并在心里默默的数,待会儿告诉我我敲了几下。(教师拍手8、9次,让学生猜一猜。)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8和9。(板书)

        二、创设情景:

        1、观察主题图,点数事物的数量。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请大家看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家想看吗?生:(齐)想!(课件出示教材53页主题图)

        师: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它们各有多少个?先自己数一数,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生:我看见了8棵大树。

        师:你是怎样数的?

        (师生一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数1、2、3、4……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大树,并板书8。按上面的方法学生继续数出8个小朋友、8朵鲜花、9个人、9盆花、8个大字、9只蝴蝶,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写上数字。说的好的小朋友每人奖给一朵小红花。)

        2、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爱护花草树木

        师:图上的老师和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劳动、他们在整理花坛、他们在为学校做贡献)

        师:在他们的努力下,花坛及周围的环境美吗?生:(齐)美!

        师:是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地为学校做贡献,那么我们的校园也会越来越漂亮!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吗?(领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8个大字)

        三、探究新知:

        1、8和9基数的含义

        (1)师:老师这里有两张点子图,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数一数,每张点子图上有几个圆点子?生:第一张上面有8个点子,第二张上面有9个点子(在点子图下分别板书8、9)

        (2)生活中哪些东西还可以用8或9来表示?(妈妈给我买来8个大苹果、我有9个好朋友、我攒了9元零花钱————)

        2、8和9的顺序和大小

        (1)8和9的顺序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生活中有8和9,我们的计数器上也有8和9。(师拿出计数器)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拨了几个珠子?(师拨珠子,生轻声数)

        生:老师拨了7个珠子。

        师:(神秘地)大家注意了!我要变出8来了!(师又拨了一个珠子)现在是几个珠子?

        生:(齐)现在是8个珠子。

        师:8比7多几?

        生:8比7多1。

        师:很好,再来观察,我再拨一个珠子,现在是几个呢?它比8多几?

        生:现在是9个珠子,9比8多1。

        (2)学习直尺图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的一个老朋友已经等不及了,它要求马上和大家见面,看,它是谁?生(齐)尺子!

        师:尺子朋友说话了,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你们能填出所缺的数吗?直尺图1。

        师:直尺图2:谁很快的在我身上找到数字8?(生到台前找到8,指给大家看)

        师:6在哪里?(6在7的后面,5的前面)

        师:我们知道:在尺子上,从0开始,越往后面的数越怎么样?

        生:越往后面的数越大。

        师:那你们能把我们到现在认识的这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来吗?

        生:(齐说)0、1、2、3、4、5、6、7、8、9。

        师:能从大到小再说一遍吗?

        生:9、8、7、6、5、4、3、2、1、0。

        师:咱们一起演一演吧!

        (3)比较7、8、9的大小

        师:尺子朋友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它夸奖你们说:小朋友们真聪明!高兴吗?可是我们这儿又有三位老朋友不服气了,它们说:小朋友们真的每节课都这么聪明吗?我们要考考你们!怎么样?愿意接受挑战吗?(愿意)

        师:(贴点子图引导学生比较7、8、9的大小)

        3、8、9的序数含义

        (1)小猴子吃桃的故事。

        师:小猴子今天特别高兴,因为他看到我们一(3)班学生坐得那么端正,听得那么仔细,另外猴妈妈为它准备了好多桃子,你们数一数一共有(9个),小猴子给我们出了个问题:我一下子能够把9个桃子都吃完,那样我才会饱饱的,可是妈妈给我吃了第9个桃子,同学们,你们觉得我能吃饱吗?为什么?

        生1:吃不饱,因为第9个只有一个,而9个有好多。

        (2)小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4页的内容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第54页,拿出水彩笔,给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再给从左边数起的第九只蝴蝶涂上红色。

        4、8和9的写法

        (1)指导8的书写

        师:你们看,8像一个小葫芦,9呢,就像是我们吃饭用的小勺子。看来8和9离我们真的好近。教师边板演边讲解:8字是一笔写成。从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起笔,自上而下,先写一个S字,接着自下而上过S字腰间,与起笔处连接,一笔而成。最后请学生看着黑板上的“8”字空写,再让学生用食指在桌面上练习写“8”。

        (2)指导9的书写

        9字是一笔写成,它的上部像个0,它的竖像个1,上半部这个0要写在上边的小格里面,注意要圆滑,不能右棱角,写到0的起笔处,再往下方斜竖,一直到下线为止。学生练习在课本54的写字格里描9。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为最有趣的是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三年级# 导语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考 网为您整理了《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六篇{上}》,供大家参考!

        篇一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简单的分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篇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平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平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平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平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平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篇三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爱好统计表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师:都统计完了吗,各小组汇报一

        下吧。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近,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红色珠子()个,**珠子()个,蓝色珠子()个,白色珠子()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篇四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周长》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

       好了,今天关于“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小学数学教案怎么写”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