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事件作文 事件作文
stephen hawking_stephen hawking怎么读
zmhk 2024-05-14 人已围观
简介stephen hawking_stephen hawking怎么读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stephen hawking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1.斯蒂芬·威廉·霍金获得奖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谈论stephen hawking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常见和深入的问题,我将详细回答每一个问题,并分享我的见解和观点。
1.斯蒂芬·威廉·霍金获得奖项
2.人工智能是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
3.霍金患有什么疾病?
4.史蒂芬·霍金有哪些成就?
5.高中高三语文课件:《宇宙的未来》
斯蒂芬·威廉·霍金获得奖项
1989年获得英国爵士荣誉称号 ;伦敦皇家天文学会的埃丁顿勋章 ;梵蒂冈教皇科学学会十一世勋章?;霍普金斯奖?;美国丹尼欧海涅曼奖;马克斯韦奖 ; 英国皇家学会的休斯勋章 ;1978年获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与彭罗斯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1988年霍金的书《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获沃尔夫基金奖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出生当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父亲法兰克是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热带病专家,母亲伊莎贝尔1930年于牛津研究哲学、政治和经济。
人物轶事
1.预测世界杯:如何才能让三狮军团英国队再次夺冠,史蒂芬·霍金研究很久并且有了初步的成果后,在发布会上用公式阐述英格兰夺冠的要素。包括三狮军团需要在海拔500米以下的球场比赛,而当气温提升仅仅5摄氏度时,他们的夺冠几率会下降59%;英格兰队在当地下午3点比赛时会提升三分之一的几率夺冠,身着红色比赛球衣则会提升5分之一等。
2.冰桶挑战:2014年,72岁霍金接受“冰桶挑战” ,子女代其冰水浇头。霍金接受冰桶挑战,子女代为被冰水浇
3.出唱片:2014年11月,霍金与Pink Floyd再度合作的单曲《Talkin'Hawkin》问世,令世人充满期待。由于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霍金全身肌肉萎缩,只能借助贴在脸上的传感器感应脸颊肌肉运动打字,再用电脑声音合成器发声。这次是霍金与Pink Floyd的第二次合作,上一次是在该乐队1994年发行的一张专辑中,霍金曾为单曲《继续交谈》诵读歌曲引言。
4.申请姓名专利:2015年3月,霍金计划申请姓名专利,成立基金会,推动运动神经元疾病等的研究,并防止不肖人士滥用他的名字谋利。霍金是继畅销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作者JK·罗琳、前足球明星贝克汉姆(DavidBeckham)后,第三个为自己的名字申请专利权的名人。
5.流行文化:《时间简史》的家庭影视版于1993年制成,在《星际迷航》影集中扮演史巴克的演员由李奥纳德·尼摩伊担任,在发布派对里,介绍霍金入场的任务。派对结束后,尼摩伊知悉霍金是《星际迷航》的超级影迷,渴想参与演出,尼摩伊因此与制作人商量,在《银河飞龙》影集中的《堕落》一集安排给霍金三分钟时间表演,霍金饰演自己,在全息成像平台里与爱因斯坦、牛顿、生化人百科比赛扑克牌。
同年,著名摇滚乐团平克·佛洛伊德在作曲继续讲吧里特别置入霍金的“说唱”。1999年,霍金在《辛普森家庭》系列动画片中的一集为自己的卡通角色配音。很多关于霍金生平的记录片陆续被制成,这包括有《真实的霍金》(2001)、《霍金简介》(2002)、《霍金:宇宙大师》(2008)、 《霍金:我的简史》(2013)、《万物理论》(2014)。
霍金也曾经在动画影集《飞出个未来》与情景喜剧影集《生活大爆炸》客串演出。另外,在2014年上映的**《万物理论》中,饰演霍金的英国男演员埃迪·雷德梅尼因优秀演技而赢得美国演员工会奖最佳男主角以及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等奖项,而霍金亦提供了计算机化的声音给该片。
6.开通微博:2016年4月12日,斯蒂芬·霍金开通新浪微博。
霍金老爷子的微博名为斯蒂芬霍金_StephenHawking,开通当日只发布了一条微博,用中英双语写的:“我的中国朋友们,你们好吗?好久不见了!我上次拜访中国是在2006年,当时在北京参加了一场物理会议,那次经历非常难忘。我的首次中国之旅是在1985 年,我那时候坐火车游历了你们雄伟的国度。这些旅行使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略有了接触。不过现在,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你们交流了 —— 通过这个微博,我希望和你们分享我的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也希望能在互动中向你们学习。
参考资料:
人工智能是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
Hawking, Stephen William (1942- ), British theoretical physicist and mathematician whose main field of research has been the nature of space and time, including irregularities in space and time known as singularities. Hawking has also devoted much of his life to making his theories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through lectures, books, and films.
Hawking was born in Oxford, England, and he showed exceptional talent in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from an early age. He entered Oxford University in 1958 and became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thermodynamics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matter and energy), relativity theory, and quantum mechanics (see Quantum Theory). In 1961 he attended a summer course at the Royal Observatory that encouraged these interests. He completed his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 1962 and received a bachelor’s degree in physics. Hawking then enrolled as a research student in general relativity at 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theoretical phy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Hawking earned his Ph.D. degree from Trinity Colleg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1966. He stay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doing post-doctoral research, until he became a professor of physics in 1977. He became one of the youngest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in 1974. In 1979 he was appointed Lucasia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at Cambridge.
During his postgraduate program, Hawking was diagnosed as having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a rare progressive disease that handicaps movement and speech. This disease makes it necessary for Hawking to carry out the long and complex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s that his work requires in his head. He has been able to continue his studies and to embark upon a distinguished and productive scientific career despite his illness.
From its earliest stages, Hawking’s research has been concerned with the concept of singularities—breakdowns in space and time where the classic laws of physics no longer apply. The combination of time and three-dimensional space is called space-time. The most familiar example of a singularity is a black hole, the final form of a collapsed star. Much of what scientists believe about space-time comes from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which was develop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y German American physicist Albert Einstein. During the late 1960s Hawking proved that if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is correct, then a singularity must also have occurred at the big bang. The big bang is the explosion that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birth of space-time itself.
In 1970 Hawking’s research turned to the examination of the properties of black holes. The boundary of a black hole is called the event horizon. Hawking realized that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event horizon around a black hole could only increase or remain constant with time—this area could never decrease. This meant, for example, that if two black holes merge,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new black hole would be larger than the sum of the surface areas of the two original black holes. He also noticed that there were certain parallels between the laws of thermodynamics and the properties of black holes. For instance,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states that entropy, or disorder, must increase with time.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event horizon of a black hole is therefore similar to the entropy of a thermodynamic system.
From 1970 to 1974, Hawking and his associates provided mathematical proof for the hypothesis formulated by American physicist John Wheeler known as the “No Hair Theorem.” This theorem states that the only properties that particles of matter keep once they enter a black hole are mass, angular momentum (or spin), and electric charge. Matter entering a black hole loses its shape, its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its distinction as matter or antimatter.
Since 1974 Hawking has studied the behavior of matter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a black hole from a theoretical basis in quantum mechanics. Quantum mechanics is a theory that describes how subatomic particles behave and how matter and radiation interact. He found, to his initial surprise, that black holes—from which nothing was supposed to be able to escape—could emit thermal radiation, or heat. Several explanations for this phenomenon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one involving the creation of virtual particles. A virtual particle differs from a real particle in that a virtual particle cannot be seen by means of a particle detector, but it can be observed through its indirect effects. Empty space is full of virtual particles fleetingly “created” out of nothing, forming a particle and antiparticle pair that immediately destroy each other. (This concept is a viol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and energy, which says that the combined amount of mass and energy in a system must stay the same. The concept is permitted—and predicted—by 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 of German physicist Werner Heisenberg, which states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measure both the position and energy of a particle precisely. Hawking proposed that when a particle pair is created near a black hole, one half of the pair might disappear into the black hole, leaving the other half to radiate away from the black hole. To a distant observer, the radiation of the leftover particle would appear as thermal radiation.
Throughout the 1990s Hawking sought to produce a theory that could connect several theories used by scientists to explain the universe. This theory would combine quantum mechanics and relativity to form a quantum theory of gravity (see Unified Field Theory). Such a unified physical theory would incorporate all four basic type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matter and energy: strong nuclear interactions, weak nuclear interactions, 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s, and gravitational interactions.
The properties of space-time, the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e, and a unified theory of physics are all fundamental research areas of science. Hawking has made, and continues to make, major contributions to the modern understanding of all these areas. He has also made his work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through several books, including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1988) and 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1993), which are suitable for a general audience. In 1992 American filmmaker Errol Morris helped make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into a film about Hawking’s life and work.
霍金患有什么疾病?
过去,我们总是把人工智能归类于好莱坞大片的情节,似乎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实际上,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开始每天使用人工智能了,比如百度搜索、苹果Siri、各种形式的24小时客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第三幕即将到来,这是一个比移动互联网更加值得想象的大时代。”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2016百度联盟峰会上表示。他认为,互联网发展的第一幕是PC互联网,从1994年到2012年走了18年的路,实现了基本普及;第二幕是移动互联网,从2012年至今仅用4年就已经处于基本普及的状态。接下来的第三幕不是大数据、不是云计算,而是人工智能。
实际上,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在多个领域显现出来它的威力。“国家靠‘互联网+’保增长,互联网靠什么?”李彦宏表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最终可能彻底改变行业已有的模式和规律,让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结合方式实现从“提升效率”向“重构产业”的质变。
未来已来,但福祸未定。
科幻**里我们看过很多焦虑和担忧,虽然最终正义总是战胜了邪恶,但现实也能如此么?科技大咖们也是两种观点针锋相对。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ElonMusk)说:发展人工智能就好比是在召唤魔鬼,未来人类将会成为人工智能的宠物;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Gates)提醒:人工智能会强大到令人担忧的地步;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Wozniak)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不是个好消息;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预言人工智能将代替人类统治地球,人工智能将成终结人类首要威胁,虽然霍金的轮椅也是一个顶级的人工智能设备
而以Alphabet(Google母公司)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为代表,且人数更多的一派则认为,上述人士的“AI威胁论”是多虑了。“我是属于比较乐观的那一类,我认为人工智能会做的是解放人类,至少在我有生之年,它毁灭不了人类。”李彦宏说。
李彦宏认为道理其实很简单,“能够毁灭人类的东西早就出现了,比如原子弹。现在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足可以毁灭人类很多次,但是这并没有发生,因为我们还拥有最终的控制权,有很好的机制管理它。电脑培训认为对于人工智能,人类也有能力去控制它,制定出相应的规则。”他说。
史蒂芬·霍金有哪些成就?
霍金(StephenHawking)是一位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他患有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渐冻人症(ALS)。这种疾病会导致肌肉萎缩和瘫痪,最终导致死亡。霍金在20世纪60年代被诊断出患有ALS,但他一直坚持工作和研究,直到去世。什么是渐冻人症?
渐冻人症(ALS)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也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它会导致肌肉萎缩和瘫痪,最终导致呼吸和吞咽困难。大多数人在诊断后3-5年内死亡,但有些人可以活得更长时间。目前没有治愈ALS的方法,但有一些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症状和延长生命。
如何诊断ALS?
诊断ALS需要进行一系列测试,包括神经学检查、电生理测试和影像学检查。这些测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神经肌肉疾病,以及肌肉损伤的程度。如果诊断出ALS,医生可能会进行一些其他测试,以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的可能性。
如何治疗ALS?
目前没有治愈ALS的方法,但有一些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症状和延长生命。这些治疗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药物可以减轻痉挛、抽搐和其他症状。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帮助保持肌肉的强度和灵活性。
-语言治疗:语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保持沟通能力。
-呼吸治疗:呼吸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呼吸。
如何预防ALS?
目前没有预防ALS的方法,但有一些因素可能会增加患病的风险。这些因素包括:
-年龄:ALS通常在40-70岁之间发病。
-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ALS。
-遗传: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家族遗传而患上ALS。
-某些职业:一些职业,如农民和工业工人,可能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高中高三语文课件:《宇宙的未来》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1]? 获得CH(英国荣誉勋爵)、CBE(大英帝国司令勋章)、FRS(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A(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等荣誉。
2012年4月6日播出的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第五季第21集中,史蒂芬·霍金本色出演参与了客串。2017年为英国BBC录制纪录片《探索新地球》。[2] 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11月6日表示,技术有望逆转工业化对地球造成的一些危害,有助于消除疾病和贫困,但人工智能需要加以控制。[3]? 2017年11月,霍金预言2600年能源消耗增加,地球或将变成“火球”。
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享年76岁。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剑桥大学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席,这是自然科学史上继牛顿和狄拉克之后荣誉最高的教席。
20世纪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凭一本薄薄的《时间简史》征服了全世界3000万读者。黑洞理论使量子论和热力学在“霍金辐射”中得到完美统一,而他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无边界设想的量子宇宙论,解决了困扰科学界几百年的“第一推动”问题。[6]?
斯蒂芬·威廉·霍金的研究为今天我们理解黑洞和宇宙本源奠定了基础,不过据他本人指出,他在动画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和科幻剧集 《星际迷航:下一代》(Star Trek:The Next Generation)中的演出也同样精彩。
霍金在《大设计》中强调,宇宙不需要一个造物主或“上帝”,以“哲学已死”开篇,这意味着人类将从愚昧的自我奴役超脱出来,其否认了纯哲学和宗教可以真正解释自然,这也表明各大宗教只是古代精神世界探索未知,追求不灭解脱的体系,而非客观真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文明也当奋起直追,不甘落后,这就是为什么世代有识之士追求存在、生命和宇宙的意义。解决这些命题本来应该是哲学家的任务,可惜科学的高度发展使得哲学无法跟上。霍金在《大设计》的开篇中说到“哲学已死”就是这个意思。
霍金希望解开宇宙诞生之时的奥秘,1970年代时,霍金将量子力学应用于解释黑洞现象,在之后的30年中,用量子力学解释整个宇宙已经变得更加困难了。霍金想找到一套可以完美解释整个宇宙现象的理论来说明137亿年诞生直到现在的宇宙,但是多年过去了就算无限接近他仍然没有得出结论。按照他的量子力学理论,宇宙诞生是大爆炸产生的,这是一个被压缩的无限小却具有超大重力的物质(也可以理解成密度无限大)爆炸的产物。量子力学的理论范畴不能够解释这一个过程是如何进行?为什么会这样?霍金说“那必须有一套可以描述小规模重力的理论”。
最新的科学突破是霍金的同事,伦敦玛丽皇后学院的麦克·格林(Michael .Green)参与建构的超弦理论,简称为“弦论”,这理论指出所有粒子和自然力量,其实都是在震荡中的像弦一样的微小物体,解决了霍金一直想努力解答的重力问题,这个理论必须建立在宇宙必须有9、10甚至是大于11个的维度中,而人类身处的三维世界可能仅仅是真正的宇宙的其中一个膜……
为数众多的世界各地科学家正在太空和地球做相关的实验来证明弦论以及从实验来证明从而支持霍金的黑洞理论和量子理论。2014年1月24日,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再次以其与黑洞有关的理论震惊物理学界,在日前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承认,“黑洞是不存在的”,不过“灰洞”的确存在。在这篇名为《黑洞的信息保存与气象预报》(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and Weather Forecasting For Black Holes)的论文中,霍金指出,由于找不到黑洞的边界,因此“黑洞是不存在的”,这是为了解决“防火墙”问题于新理论中设定“黑洞不存在”,其并非真不存在。黑洞的边界又称“视界”,经典黑洞理论认为,黑洞外的物质和辐射可以通过视界进入黑洞内部,而黑洞内的任何物质和辐射均不能穿出视界。
霍金的最新“灰洞”理论认为,物质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时间以后,又会被重新释放到宇宙中。他在论文中承认,自己最初有关视界的认识是有缺陷的,光线其实是可以穿越视界的。当光线逃离黑洞核心时,它的运动就像人在跑步机上奔跑一样,慢慢地通过向外辐射而收缩。“经典黑洞理论认为,任何物质和辐射都不能逃离黑洞,而量子力学理论表明,能量和信息是可以从黑洞中逃离出来的。”霍金同时指出,对于这种逃离过程的解释需要一个能够将重力和其他基本力成功融合的理论。在过去近一百年间,物理学界没有人曾试图解释这一过程。
对于霍金的“灰洞”理论,一些科学家表示认可,也有人持怀疑态度。美国卡夫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理论物理学家约瑟夫·波尔钦斯基(Joseph Polchinski)指出,根据爱因斯坦的重力理论,黑洞的边界是存在的,只是它与宇宙其他部分的区别并不明显。其实,早在2004年霍金就曾做出过类似表示。当年7月21日,霍金在“第17届国际广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大会”上指出,黑洞并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数物理学家以前认为的那样,对其周遭的一切“完全吞噬”,事实上被吸入黑洞深处的物质的某些信息可能会在某个时候释放出来。
1973年,霍金称自己通过计算得出结论,黑洞在形成过程中其质量减少的同时,还不断在以能量的形式向外界发出辐射。这就是著名的霍金辐射理论,该理论提到的黑洞辐射中并不包括黑洞内部物质的任何信息,一旦这个黑洞浓缩并蒸发消失后,其中的所有信息就都随之消失了,这便是所谓的“黑洞悖论”。这种说法与量子力学的相关理论出现相互矛盾之处。因为现代量子物理学认定这种物质信息是永远不会完全消失的。
30多年来,霍金试图以各种推测来解释这一自相矛盾的观点。霍金曾表示,黑洞中量子运动是一种特殊情况,由于黑洞中的引力非常强烈,量子力学在此时已经不再适用了。霍金的这种说法并没有让科学界众多持怀疑态度学者信服。现在看来,霍金终于给了这个当年自相矛盾的观点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答案。霍金称,黑洞从来都不会完全关闭自身——霍金辐射,它们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逐步向外界辐射出越来越多的热量,随后黑洞将最终开放自己并释放出其中包含的物质信息。
2016年8月16日,海法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教授杰夫斯坦豪尔(Jeff Steinhauer)在出版的《自然物理学》杂志中一篇论文上证明了霍金辐射的量子效应。他制造一种声音黑洞而非光黑洞,使用的是带声音粒子即声子“视界”的长管。2014年斯坦豪尔教授发现,视界上随机产生了声子。在他最新的结果中,斯坦豪尔证明这些声子是一对相关声子中的一个,从而证明了霍金辐射的量子效应。[11]?
斯蒂芬·威廉·霍金著作
时间
著作名称
1973年 《时空的大尺度结构》(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space-time)
1988年 《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1] ?
1993年 《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2001年 《果壳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1] ?
2002年 《在巨人的肩膀上》(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The Great Works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1] ?
2005年 《时间简史(普及版)》(及插图版)(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1] ?
2005年 《上帝创造整数》(God created the integers)
2007年
《乔治的神秘宇宙钥匙》(George's secret key to the Universe)
《乔治的宇宙寻宝之旅》(George's cosmic treasure hunt)
《乔治与大爆炸》(George and the Big Bang) 《George and the Unbreakable Code》
2010年 《大设计》(The Grand Design)
2013年
《我的简史》(My brief history)
《时间简史续编》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
《时空本性》
《未来的魅力》
《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
篇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能读懂本演讲录的内容.。
二能力目标
1.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
2.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讲演幽默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霍金的感人事迹,感受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知识。
2、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演讲幽默的语言风格。
难点:
能读懂本演讲录的内容。
教学步骤
趣味导入:
同学们都很喜欢看穿越小说,那谁来给我们说说你看了哪些穿越小说、**、电视剧呢?你们看的穿越小说,有穿越地球看到宇宙世界的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讲说宇宙未来会怎样的文章。
作者简介(展示)
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1942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着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提醒学生:可积累很好的作文素材或论据。如--斯蒂芬霍金的工作是令人惊叹的,可是有着如此伟大发现的人,却是一个身患肌萎缩症的病人,除了思想,他几乎全身不能动弹,不能说话,头向前垂落。正因为这点,他更加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尊敬。在他开始患病时,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于是抓紧时间,全心投入,谁也没想到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成果累累。他的成功,当然离不开他的天才,但那种不向厄运低头的精神,是没有人不敬佩的。由此可见,人的精神力量是难以想象的,一个人要有精神,一个民族也要依靠精神,精神的力量往往可以超越世上难以逾越的障碍。)
关于宇宙的未来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有趣的话题--
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它从何而来?又向哪里去?
斯蒂芬霍金教授写的《时间简史》给了我们这样的回答:
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
最初,宇宙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
空间继续扩大、膨胀,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胀之中。
ァ〈笤荚诰嘟50亿年前,太阳形成。
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
ァ∮钪婕绦膨胀,将来也会膨胀,也许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开始收缩,可能会收缩成一个点,一个不占有空间的点。到那时,时间结束。到底会不会这样,现在还说不定。
大爆炸之前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永远也无法知道。フ饩褪谴蟊炸宇宙的基本理论。
文体了解
本文是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讲演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题解:
在中文里,“宇”是“上下四方”的意思,表示空间;“宙”是“古往今来”的意思,表示时间。宇宙的历史,就是空间在时间上发展的过程,斯蒂芬霍金以时间为序,研究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诞生、发展,以及它将来可能的状况,因此,他把自己的书称作《时间简史》,实际上就是《宇宙简史》。
整体感知
预习了本篇文章,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只要是文中提到的都算对)
研读文章
这篇文章读起来虽然有点困难,但我们还是知道它在说什么。看来同学们的领悟能力还不错。那下面我们来分析文章。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逐一进行分析。
阅读1--6段,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作者讲演的题目是“宇宙的未来”,却先讲了许多历史故事,这起到了什么作用?你认为这是跑题了还是还是与话题有关联?
答:如同中国古代说书人先讲一段别的故事以引出正题一样,属于反面落笔,这篇讲演先从古代的先知和女巫谈起,以引起听众的兴趣,起到了引出话题的作用。作者敢于讽刺那些古代预言家,正是代表科学界表明了一种自信,因为科学的预言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是可以用科学原理加以说明的。所以说,“讲史”是为了“衬今”,不是“跑题”,而是与话题相关的。
(2)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言;而后者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其实,从上面的题目就可知道,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2.阅读7--10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第八自然段中为什么说“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为什么第十自然段又说“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答:“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同样,“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3.阅读第11--13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答:人类社会的未来是混沌的,不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4.阅读14--25段,思考一下三个问题。
(1)预言宇宙未来的关键是什么?
答:关键在于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多少。
(2)根据作者的论述,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物质最多是“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似乎不足以使宇宙坍缩。然而作者又指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呢。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证据是什么?
答:“一个证据来自于螺旋星系”,“必须存在某种看不见的物质形式,其引力吸引足以把这些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另一个证据来自于星系团”,“要不是引力吸引把星系抓到一起,这些星系团就会飞散开去……所以,在星系团中我们观测到的星系以外必须存在额外的暗物质”。
(3)作者又举了哪两种假说,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
作者为了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列举了两种假说,“一种是所谓的人择原理”,另一种是“极早期的暴涨理论”.
5.最后一段是总结。文中最后一句:“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文章中类似的语句还有哪些?
答:表现了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也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体感知
体会这篇演讲词幽默风趣的预言特点。
作为一篇关于宇宙未来的演讲词,本文的大量篇幅是较为严肃的科学话题,运用了好多专业术语,容易使人感到沉闷。但是霍金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运用了许多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得这样一篇旨在说明科学道理的学术演讲,让人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真听下去。这样的语言是很多的。
文中表现作者幽默风格的句子还有哪些?
(1)第四段:虽然它使我百思不解,为何世界的终结会使人愿意用股票来换钱,假定你在世界末日什么也带不走的话。
(将假设的情景置于句末,起强调作用。这句话让人在笑声悟到人类自身的某些缺陷和某些思想误区。)
(2)第五段:据说,1844年是第二次回归的开始,但是首先要数出获救者名单。只有数完了名单,审判日才降临到那些不列在名单上的人.幸运的是,数人名看来要花很长的时间。
(“幸运的是”四字,极尽讽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宗教预言屡屡失败,不断另立新说,以摆脱尴尬局面。这样说,有利于创设愉快轻松的氛围,更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抓住听众的心。)
(3)第八段: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发财。
(用比喻说明了我们目前还不知道“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即便知道了,它的“物理方程的解”也会出现混沌的性质,不可能有确解。作者之所以这么说,一是说明自己恰好也有两种预测,二是对文中提到的巫师等的讽刺。)
(4)第十段:其危险在于,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太多了。
(作者用诙谐的语言指出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和速度。)
(5)第十二段:它只能把食物加热到绝对温度的2.7度,所以不能用来温热你的外卖比萨。
(说理时不忘调侃,使行文生动活泼。)
(6)十六段:然而,我比其他预言者更占便宜。即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我预言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
(再次显示了诙谐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表明作者对自己的预言是满怀信心的。这句话传达出重要的信息:宇宙“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同时也以幽默的语气说明宇宙坍塌时间远在人类灭绝之后,不必为此恐慌。)
(7)最后一段:“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明确:听众明知作者做的是科学的预言,和巫师他们完全不同,可作者却有意将自己降为他们的同类,一是说明自己恰好也有两种预测,二是顺势又对他们进行嘲讽。这种智慧的表达既带来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又大大增加了自己与听众的亲和力。
疑难探究
1.作者关于宇宙的未来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宇宙的膨胀和坍缩与宇宙的平均密度有关,如果平均密度小于某个临界值,它就会永远膨胀。如果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值,宇宙就会坍缩,时间本身就会终结。
(2)在螺旋星系和星系团中应该存在有某种看不见的暗物质,它的引力吸引足以把高速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不至于使这些星系或星系团飞散开去。
(3)如果宇宙继续膨胀下去,五十亿年后,太阳将耗尽它的核燃料,变成一颗白矮星。在大约一百亿年后,具有太阳质量的恒星将变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具有更大质量的恒星会变成黑洞。
(4)黑洞中粒子的速度有可能超过光速逃出黑洞,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巨大的黑洞也可以“蒸发”掉。
(5)在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应该存在有足够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能使密度达到临界值,从而可能会使宇宙最终坍缩。但这个时间肯定在一百五十亿年之后。
2.你怎样看待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的?
答:霍金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只是一种推测,无法得到证实,他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虽然都很伟大,但都只是一种理论、一种思想,缺少科学的实证,因此都没能获得需要实证的诺贝尔奖。其他科学家站在另外的角度来思考、假设,或许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发现。所以我们对霍金观点的可以学习,可以接受,但不能迷信,不能束缚自己的思维。
篇二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能读懂本演讲录的内容。
2.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
3.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
(解说:本文虽说是演讲录,但其实就是一篇科技论文,加上语言的欧化风格,要读懂全文并不容易,所以设置了第一个要求;生动、幽默是霍金的演讲风格,是其演讲独具魅力的原因之一,因此设置了第二个要求;本文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演讲录,需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因此设置了第三个要求。)
自读重难点
1.提炼本文的要点,增强概括能力。
2.探究本文的内涵,增强分析能力。
(解说:这两点按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设计,顺应我的教材编排意图。)
自读程序
总的原则是:多次自读,逐层领悟,逐个落实学习重点。具体如下:
1.初读,总体感知。
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总体感知。
读后能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明确: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
2.再读,提炼要点。
要求比上一次读得细一些,边读边给课文分段,明确作者讲了几层意思,并提炼出要点。提炼要点的方法是:或者摘录文中的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组织。
明确:
要点依次为:①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②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③物理方程、制约大脑的方程具有混沌性,因此我们不能预言人类;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却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④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⑤宇宙现在的密度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点上,所以两种可能都会发生。
3.三读,探究内涵。
要求比上一次读得更深入,能对某些语句的内涵进行分析,也能对作者的某个观点进行评析,或者对作者的整个科学思想进行阐述分析。
4.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可以在前三步之后综合进行,也可以在每一步(初读、再读、三读)之后分别进行。对总体感知的情况、提炼要点的情况、探究内涵的情况依次进行交流讨论。可以先在小组(前后桌为一组)内进行,然后每个小组选一人参与全班交流。
(解说:本自读程序力图体现学生的自读、自得、互动。让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提高。)
自读点拨
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录。
这篇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作者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可“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所以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本文专业性强,欧化语言明显,阅读起来非常吃力,难读、难懂。高考试卷上的科技说明文、科技论文只有三四段,考生读起来已经非常吃力,而这里却有整整26段,是前者的六七倍。所以教学本文时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但同时也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去。
在引导过程中,可以将以下问题灵活地插入上面的“自读程序”中。(特别是发现学生在“探究内涵”不够深入时。)
1.作者在第8段中为什么说“即使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为什么第10段又说“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明确:“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同样,“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2.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明确:因为前者是混沌的,不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3.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言;而后者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其实,从上面的题目就可知道,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4.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关键是要弄清宇宙的什么问题?
明确:“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
5.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明确:会有两种可能:“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解说:设计这些题目旨在让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内涵,由表及里,将自读引向深入、准确。)
好了,今天关于“stephen hawking”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stephen hawking”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上一篇:国家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