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事件作文 事件作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案

2.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4.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5.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6.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案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并能用估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题策略,比较结果时,体验解题策略的不同,解题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并能对解题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掌握用估算解题的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掌握利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口述算理,能灵活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30+50=80 90-40=50 90+10=100

        80-50=30 40+50=90 100-90=10

        20+70=90 10+90=100 70-30=40

        2. 填一填

        (1)80里面有(8)个十;150里面有(15 )个十。

        (2)500里面有(5)个百;1300里面有( 13 )个百。

        (3)4000里面有( 4 )个千;10000里面有(10 )个千。

        (4)2000里面有(2)个千,2000里面有(20)个百。

        3. 说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1)妈妈买了一台电脑花了3997元,约是(4000)元。

        (2)欣欣小学有708人,约是(700)人。

        (3)果园里有2398棵果树,约是( 2400)棵。

        (二)引出新课

        出示95页主题图

        问: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电视机和冰箱的价格,问题是买这两样电器一共花多少钱)

        问:你能帮爷爷解决这个问题吗?(要求两件电器一共多少钱,就是把这两件电器的价钱加起来)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整百或整千数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 例11:

        (1)问:怎么列式呢?( 1000+2000= )

        问:算式写出来了,该怎样计算呢,你是怎样想的,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1:我认为1000+2000就是1个千加2个千等于3个千,是3000。

        学生2:我根据1+2=3,可以想出1000+2000=3000。

        学生3:我根据10+20=30,可以推出1000+2000=3000。

        教师:同学们太棒了,能够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学生1用的是数组成规律的方法,学生2和学生3由1+2=3或10+20=30想出了1000+2000=3000,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出喜欢的方法)

        (2)教师:爷爷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冰箱比电视贵多少钱?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说一说。

        (冰箱比电视贵多少,就是冰箱的价钱比电视的价钱多多少?)

        问:怎么计算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

        问:怎么列式呢?(2000-1000= )

        教师:计算减法,该怎样想?讨论一下。

        学生1:可以这样想:2个千减1个千剩下1个千,就是1000。

        学生2:由2-1=1,可以推出,2000-1000=1000。

        学生3:可以想加法:1000+( )=2000呢?1000+1000=2000,可以推导出。2000-1000=1000。

        教师: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这几种方法,你喜欢用哪种。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喜欢的方法。

        2.例12

        (1)出示80+50=;130-50=让学生讨论交流算法,自己试做。

        生1: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生2:由8+5=13想到80+50=130.

        生3:先算8+5=13,在将后面的?0?补上,就是130。

        (2)想130-50=

        生1:13个十减去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

        生2:由13-5=8可以想出,130-50=80。

        教师: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想出这么多办法来解决问题,请同学们看下面一组题目,小组讨论怎么计算,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3)出示:900+600=;1500-600=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得出结果。(900+600=1500;1500-600=900)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计算,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它们看成几个百,几个千来加或减。

        3.例13 估算解决问题

        出示例13图:

        (1)引导看图,问:同学们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从图中我知道了电话机358元,电吹风218元。问题是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分小组讨论,研究算法。

        学生1:我想把358和218加起来,看看超没超过500,可是,我们没学过358+218的计算,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2:不用算358+218,我们可以这样想:电话机超过了300元,电吹风超过了200元。300+200=500,带500元肯定不够。

        教师:同学们这种想法可以吗?(可以)我们检验一下解答是否正确?说一说吧。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1回答:500元买了300多元的电话机,剩下不到200元,肯定不够买电吹风。

        学生2回答:即使电话机300元,500-300=200,也不够买电吹风。

        教师:通过刚才检验,我们解答正确吗?(正确)

        (2)带500元不够,那么我们带700元够吗?大家讨论一下,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可以这样想:电话机不到400元,电吹风不到300元。400+300=700,带700元肯定够。

        有的学生可能这样回答:300+200=500,58+18<100,所以,带600元就够了。

        肯定学生的回答,引导验算。

        分小组讨论,估算的方法,教师总结归纳: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把题中的数估算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再进行计算。

        三、课堂练习

        1. 计算。

        200+400= 600 3000+6000= 9000

        600-400= 200 9000-3000=6000

        70+50 = 120 800+900=1700

        120-50 = 70 1700-900=800

        2. 捉鼠竞赛。

        3. 解决问题。

        红星小学有628名学生,白云小学有276名学生,这两所小学的学生达到1000名了吗?

        628名不足700名,276名不足300名,700+300=1000,这两所小学学生达不到1000名。

        四、拓展提升

        1.根据描述,填表。

        红星小学有学生1350人,育才小学的人数比红星小学少一些。红星小学人数比育红小学少一些。(在表中填上学校名字)

        2.在○里填上整百数(不能重复),使每条边上的三个数加起来都是1000。

        课后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a:我们学习了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学生b:我学会了用估算解决问题。

        学生c: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计算,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它们看成几个百,几个千来加或减。

        学生d:运用估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把题中的数估算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再进行计算。

        板书

        整百、整千加减法

        1000+2000=3000,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就是3000。

        80+50=130,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130-50=80,13个十减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

        电话358元 电吹风 218元

        带500元,够吗?

        300+200=500(元) 不够。

        带700元,够吗?

        400+300=700(元) 够。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在交流与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选择口算方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去计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数是几。

        1200 3600 650 80

        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猜出上面各数。

        2、观察上面这些数的特点,说说数的组成。

        师:利用数的组成规律,我们可以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出示课题: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境.教学例11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农村有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了,刚才老师在街上遇到你们村的王大爷,他笑着对我说,去年收成好,挣了不少钱.这不,他昨天上街买了一台电视机1000元,一台电冰箱2000元(板书:电视机1000元,电冰箱2000元)

        2、小朋友看到这两个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预设:

        (1)、电视机和电冰箱一共要多少元?

        (2)、电视机比电冰箱便宜多少元?

        (3)、电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少元?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有价值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学生尝试解决第一问题。

        1000+2000=

        怎样计算1000+2000等于多少呢?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算法,反馈(几种可能性如下:)

        生: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3个千是3000.

        生:从1+2=3想出1000+2000=3000.

        生:从100+200=300想出1000+2000=3000.

        3、适当点拨方法优化,(同学们可真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有的同学用数的组成规律的方法,还有的同学更聪明,由1+2=3想出了1000+2000=3000.这么多方法.你欢哪种方法?)

        4、另外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1)、选择一题列式计算。

        (2)、交流算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教学例12

        1、组织活动编题口算活动

        出示50、80、130这一组数,2人一组,分别想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2、出示:80+50 = 130-50=

        学生交流算法。(几种可能性):

        生1:8个十加5个十13个十是130.

        生2:由8+5=13想到80+50=130

        生3:先算8+5=13,再将后面的0补上,就是130.

        130-50=80.

        生1: 13个十减去5个十是8个十.8个十是80.

        生2:由13-5=8想到130-50=80.

        

        他想的方法和别人不同,你们想对他说点什么呀?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把它们补充完整,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3、打开书本,P81下面小精灵聪聪还有两个题目想考考你,赶快来展示你的本领吧!

        900+600= 1500-600=

        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

        4、师生共同小结: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最简便就用哪一种方法算。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卡片形式)

        800+400=    3000+6000=     70+50=

        1200-500=    9000-5000=    1500+1000=

        2、做一做。

        3、捉鼠竞赛。P83,1。

        4、提高题(机动)碰碰球。

        只要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等于500,这两个球就碰起来了。(先算一算再用线连起来)

        300 600 100 150 450 800 50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二年级# 导语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篇二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设计说明

        1、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示意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通过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决问题主要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则是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呈现的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例3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各自从图中看到的信息)

        2、组织学生汇报。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学例3,探究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生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问题。

        ①学生小组合作,先分析问题,然后汇报方法。

        预设

        方法一:用圆片代替蚕宝宝,动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笔画一画。

        ②教师强调:我们可以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列出算式:15÷3=5(只)。

        ②汇报想的过程: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数,这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5)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第二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并说明理由。

        ①学生列出算式:15÷5=3(个)。

        ②汇报解题思路: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这也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6)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学生讨论,然后交流讨论的结果)

        不同点:第一个问题是求每份数,第二个问题是求份数。

        相同点:两个问题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2、学习用乘法检验。

        (1)引导学生质疑:大家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到底对不对呢?你们能想办法检验一下吗?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检验方法,并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3)引导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可以用乘法检验。

        3、总结。

        我们刚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作铺垫。

        篇三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学习目标: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小黑板、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黑板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师:把书翻到4页例1看情境图和下面的计算方法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应怎样列式计算?重点看下面的三种计算方法:

        1、先看小男孩的计算方法22+13=35(人)求出的是什么?35-6=29(人)求出的是什么?

        2、再看小女孩的计算方法22-6=16(人)求出的是什么?16+13=29(人)求出的是什么?

        3、最后再看绿衣服小男孩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看书自学

        2、"做一做"(第6页第1题)师:下面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看谁做题最认真①指2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做在书上②师巡视发现其他学生的错误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2、讨论(议一议)

        (1)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列正确的举手?认为22+21=43(人)43-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

        (2)认为22+21=43(人)求出的是什么?43-16=27(人)求出的是什么?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与第一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认为得数正确的举手?认为单位名称正确的举手?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生更正错误

        六、练习师:刚才同学们计算的都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男女生比赛看谁能快速、正确地列式计算比谁小旗得的最多!

        投影出示:

        (1)商店有30台微波炉卖出18台又运来28台现在有多少台?

        (2)二(1)班男生有38人女生有21人其中30人参加歌唱比赛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歌唱比赛?

        (3)同学们做黄花35朵红花20朵送给二(2)班28朵还剩多少朵?

        七、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你们!

        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

        八、当堂作业(练一练)

        师: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比谁字体端正并能做全对作业:

        1、小红家有公鸡25只母鸡17只卖了20只还剩几只鸡?

        2、男生有24人女生有14人其中29人是少先队员有多少人不是少先队员?

        练习:教科书第6页1、2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二年级# 导语心理学中,印象的初始信息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印象对事物接下来顺利发展是多么重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之初,如果我们留给学生数学的印象是枯燥的、乏味的、复杂的,将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排斥与厌恶,所以做一份优质又充满趣味的数学教案很不容易啊!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X3X2+7=25(个)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

        (2)2X6+7=19

        (3)2X8+3=19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1000以内的数。

        2. 学会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活动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1000以内的数,能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如何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情景图: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猜一猜这里能坐多少人?

        用100以内的数还能表示吗?

        引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1000以内的数。

        2、我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并能说出它们的组成。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学习75页主题图。

        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教材中数小正方体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到10以后由十个十个地数,再到100以后,一百一百地数。且总结出: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板书出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师:那么千在计数器的哪个位置呢?

        师生一起在计数器上拨珠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即找到计数单位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师:同学们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计数单位千。那你们会不会数1000以内的数呢?

        生:会。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学生大声地数出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数到一百二十。.

        练习: 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九十八数到二百零三。

        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

        (同桌合作,一人数一个数。先独立数,再汇报展示。)

        汇报交流时,教师借助计数器,讲清楚为什么一百九十九后面是二百,以及为什么九百九十九后面是一千。重点强调满十向下一位进1.

        目标检测一:

        1、我会填。

        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我会数。

        一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六百八十九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下面的小正方体一共有多少个?

        (二百三十五个,并由此引出下一个环节,即1000以内数的读写。)

        (2)、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师:二百三十五,如何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呢?

        借助计数器,让学生试着写出这个数,再读出来。强调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练习:看图写数。

        课件出示小正方体图,一幅有230个,另一幅有203个。并由此讲解末尾有0或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方法。并让学生再多举出这样的数,加深印象。

        目标检测二:

        1、判断:

        456 读作:四五六。 ( )

        三百零九 写作:390. ( )

        3个百和6个十组成:306. ( )

        2、读数,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并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624 305 1000

        3、读出生活中的数字。

        广场上有375只鸽子。

        同学们手中有580个气球。

        这片树林有805棵树。

        三、总结评价,内化提高。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的如何呢?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二)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数1000以内数的方法。

        (2)运用计数工具,使学生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掌握1000以内数的组成。

        (3)让学生认识算盘,知道在算盘上拨珠的方法,初步学会在算盘上拨出三位数。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拨数、读数和写数以及在算盘上拨珠记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000以内数的组成,并会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认识算盘,掌握算盘上记数的方法,学会用算盘记数和数数。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的概念,用算盘来数数和记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复习导入

        1. 59的前一个数是(58 ),后一个数是(60)。

        70里面有(7)个十,35里有(35)个一。

        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2.数一数:

        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1等于多少?(100)你还能接着往下数吗?

        (二)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看74页体育馆的座位图,图画的小朋友们在讨论什么?你猜一猜体育馆大约有多少人?(课件出示74页情境图)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导:同学们这么大的数都知道,刚才我们说的数都比100大,今天我们先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0以内的数。

        二、探究新知

        1. 例1认识计数单位千:

        问:我们学过哪些数位和计数单位?(个位、十位、百位)(一、十、百)

        (1)逐个出示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从1数到10。问;一个一个数,10个一是多少?(十)

        教师板书:一个一个数,10个一是十。

        (2)再逐个出示10个10个的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从10数到100。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多少?(一百)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一十一十地数。

        教师板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如果小正方体的数量非常多,要继续往下数,怎样比较快?(可以一百一百的数)

        再逐个出示10个100个的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一排一排地数,并问:一排是多少?(一个百)追问:一个百是多少?(一百)继续问:两排是多少?

        数到9个百后问:9个百再添上1个百是多少?怎么表示?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回答:10个百,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千是比百还大的计数单位。

        问: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交流,指名回答,教师总结:(10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十千;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小组合作交流,分组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当物体个数不太多时,可以一个一个或十个十个地数;当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2.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教师拿出计数器或课件演示分别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拨一个珠子问学生各表示什么?(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和一个千)

        计数器演示120、203、312,让学生试读,有困难学生,适当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试着从960到1000一十一十的拨珠,边拨珠边读,引出例2.

        3.例2 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出示点子图

        (1)问:图上有多少点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己试着数一数。让后回答多少点,并说出用什么方法数的。(①、10个10个数,再一个一个数。②、先把100都圈出来,然后再圈十个,最后一个一个数。)

        学生汇报数出的结果。(二百三十五)

        教师用课件出示小棒图,深化对二百三十五的认识,问:二百三十五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二百三十五是由2个百、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2)千以内数的读写

        a.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35,问:怎么读写这个数呢?(写作:235 读作:二百三十五)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并回答:写数时从高位写起,2个百就在百位上写2,3个十就在十位上写3,5个一就在个位上写5。读数时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2就读二百,十位上是3就读三十,个位上是5就读五。

        教师归纳总结:读数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b.归纳千以内数的读法

        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302、130、500。问:这些数会读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并回答:这三个数分别是三百零二、一百三十、五百。发现这些数里面都有零,有的零能读出来,有的不读。

        归纳总结千以内数的三位数的读法:千以内的数,读数要从高位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或几百几十,末尾的0都不读。

        4.例3 一千的组成

        (1)出示彩点图

        问:这么多的彩点,你能数出是多少来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2)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用什么方法数,然后汇报:①10个10个地数,有100个10;100个100个地数,有10个100.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总结板书:1000里面有10个100,有100个10。

        5.例4用算盘数数和记数

        教师:前面学过了用计数器数数和记数的方法,数数和记数除了可以用计数器外,还可以用一种比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盘。

        (1)认识算盘

        教师出示算盘,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并讲解算盘的各部分名称。(框、梁、档、上珠、下珠)

        教师简单介绍算盘的来历及作用。让学生感知我国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算盘是一种记数和算数的工具,非常强大,今天我们简单的学习它的数学和记数功能。知道算盘上每一档的珠子怎么表示数吗?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说明:上下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上数,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一般下珠满五个时,用一个上珠拨下来表示。空档表示0。

        (2)介绍算盘拨数方法

        a.认识算盘上的1-9各数。

        b.拨珠方法:拨下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出上珠用中指。

        c.拨数前要确定好个位,让后找出十位、百位、千位?所在位置。拨数要从高位拨起。

        (3)学生自己拨数。

        教师:我们试着拨出563这个数。学生操作,可以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针对出现的错误及时指导和帮助。

        (4)总结在算盘上拨数的方法

        a.先确定个位。任意选定某个档为个位,然后依次向左为十位百位、千位等。

        b.用算珠表示数。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十位上的几表示几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数,即用空档表示。

        三、课堂练习

        1.数一数

        答案:534元

        2.填一填

        1.867这个数由( 8 )个百、( 6 )个十、( 7 )个一组成。

        2.在990中,从左边数第一个?9?表示( 9个百 ),第二个?9?表示( 9个十 )。

        四、拓展提升

        1.绿框中有多少格?

        400+60+8=468(格)

        答:一共有468格。

        2. 一个数,从右边数第一位上的数是2,第二位上的数比第一位上的多4,第三位上的数比第二位上少1,这个数是多少?

        2+4=6 6-1=5

        答:这个数是562.

        课后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知道了千是比百大的计数单位,学会了怎么读写千以内的数,会用算盘数数和记数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 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颜色

        红色

        **

        蓝色

        白色

        人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的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3、4小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统计中收集数据以及简单的统计表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中数据统计的方法。揭示课题统计数据的方法

二、新授。

        问题导入: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怎样选呢?出示教材第3页的例2。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1、理解题意。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师:该选谁参加比赛,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再选记录结果的方法。

        2、选举方法。

        师:我们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谁得到的票数多,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

        生: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后,各小组组长将纸条收齐,等待统计投票数据。

        3、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现在只要我们统计出谁得到的票数最多,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呢?

        生:自由发言。

        师: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来统计,也可以用画“○”的方法来统计……我们就选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吧!

        生:参与一起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

        4、整理数据。

        师: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王明明得到15票,陈小菲得到22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王明明一共得了3个“正”字,所以是15票,陈小菲得到4个“正”字还多了2票,所以是22票。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5、完成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6、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生:观察统计表可知,陈小菲得到票数比王明明多,所以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不仅会观察,而且会比较,真能干!现在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生:如果他们都投王明明的票,那么王明明得15+2=17(票),仍然比陈小菲少,所以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都投陈小菲的票,那么陈小菲的票数就更多了,最后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其中一人投给王明明,另一人投给陈小菲,那么王明明得15+1=16(票),陈小菲得22+1=23(票)。仍然是陈小菲的票数多,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们真会思考问题。是呀,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三、巩固练习。

        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到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学生先选好自己喜欢去的地点,然后汇报,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整理数据后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

        2、完成第4页练习一的第3小题。

        学生根据画“正”字的统计表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分别解决第(2)小题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4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数据的方法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解决第(2)小题。对于第(2)小题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明白:10分钟内小轿车就通过了32辆,说明小轿车已普遍成为人们喜欢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再观察10分钟,小轿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统计数据的方法

        例2、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王明明 陈小菲 王明明 陈小菲 王明明 陈小菲

        正 正 正 √√√√ √√√√ ○○○ ○○○○

        正 正 √√√√ √√√√ ○○○ ○○○○

        正 正 √√√√ √√√√ ○○○ ○○○○

        √√√ √√√√ ○○○ ○○○○

        √√√√ ○○○ ○○○○

        √√ ○○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陈小菲 )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六、课后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⑴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⑵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⑶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⑷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⑸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⑹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2、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3、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6、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③、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⑤、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⑴、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⑵、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⑶、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⑷、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②、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⑴、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⑵、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⑶、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导入

        教师: 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

        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

        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块来认识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例1出示例1主题图:

        教师:这些物品我们在超市经常见到,你看到它们标出的质量了吗?

        学生:分别标着3克、12克、100克。

        教师: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并回答:感觉都不重,很轻。

        教师: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知道?克?用字母?g?来表示。

        教师:我们认识克了,那么1克有多重,你知道吗?

        并提示学生1枚2分硬币质量是1克。

        教师:我们拿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交流并回答:1克真是太轻了。

        2.认识天平。

        教师:1克物品太轻了,用什么工具才能称出它的质量?

        学生:应该是很小的秤吧。

        教师指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天平是由底座、托盘、指针、标尺、调节平衡螺母以及砝码构成的。使用前要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向标尺的零刻度,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然后称物品,一般物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增减砝码,或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零刻度),然后读取砝码和游码的总克数,就是物品的质量。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掌握使用方法后,教师问:同学们,我们想知道1克黄豆有多少粒吗?(想知道)

        教师:那么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吧,注意天平的使用步骤。

        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及时纠错。学生汇报:6粒或7、8粒(根据实际测出的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做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把这几粒黄豆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吧。

        3.例2 认识千克

        出示较重物品

        (1)问:图上都是什么物品,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学生讨论并汇报:洗衣液和苹果,包装上都标着净含量。洗衣液5千克,苹果25kg。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我知道?千克?用字母?kg?来表示。

        教师:包装上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学生1:应该是指里面的物品有多重吧。

        学生2:除去包装后的物品的质量。

        教师总结:?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出示两袋500克食盐

        教师: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重多少克?(500+500=1000(克))

        教师: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教师(或学生质疑):称较重的物体,用天平可以吗?(天平一般称重范围在几百克之内,不适合称较重物品)

        学生:我们该用什么工具来称较重物品呢?

        4.认识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课件展示:

        教师: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以?千克?为单位的秤,依次是磅秤、电子秤、盘秤、台秤和弹簧秤。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千克做单位的秤?(体重秤、杆秤?)

        教师:下面我们用盘秤为例,说说现在一些常用秤的用法。

        教师:同学们认识盘秤吗?(超市经常看到)

        问:知道盘秤以什么为单位吗?(千克)

        问:表盘上的零刻度在哪里?(学生指出位置)接着问:?0?表示什么?(没有物品称重时指针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能说一说表盘上的100、500、1、2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100表示100克、500表示500克,1和2分别表示1千克和2千克。

        教师:我们认识了盘秤,也会使用盘秤了,弹簧秤和体重秤跟盘秤使用方法差不多,我们试着称一称物品吧。

        学生分别用盘秤、弹簧秤称出1千克物品,用体重秤测一下自己的体重。交流汇报测出的结果。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这三种秤的使用方法吧。

        学生:表盘上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5.例3

        出示例题: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自己看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问题是让我们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题目中没告诉我们每个苹果有多重,我们需要称一称吧。

        学生1:称的话,每个苹果不一样大,称一个苹果不合适。

        学生2:可以把20个苹果一起称一称啊。

        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说:在不称的情况下,根据我们平时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能不能估计出20个苹果有多重呢?

        学生1:苹果有大有小,应该根据大小来估计。

        学生2:一般大个的苹果4个大约1千克,中等个的5个大约1千克。

        教师:那么根据我们估计的来算一算吧。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20?4=5(千克);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20?5=4(千克)。

        教师:解答正确吗?我们检验一下吧。

        学生:我们可以称一称,看一看是不是4个或5个是1千克。

        学生实际操作,然后教师总结: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先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秤一下。

        学生:是的,我们买东西时,卖东西的师傅基本上都能估计出卖出物品的质量。

        三、课堂练习

        1.填单位。

        答案:克 、千克、克、克

        2. 说出他们的体重。

        答案:30千克;35千克;65千克。

        四、拓展提升

        1.比较大小

        2千克 ○ 2000克 800克 ○ 1千克

        5千克 ○ 4900克 2500克 ○ 3千克

        答案:=;<;>;<。

        2.小芳抱着3个玩具一起称,共重30千克,每个玩具1千克,小芳体重是多少千克?

        30-1?3=27(千克)

        答:小芳体重是27千克。

        课后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a:我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000克=1千克

        学生b:我学会怎样使用常用的几种秤。

        学生c:我还掌握了怎么估测物品的质量的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知识,作为二年级的老师,为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好教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数“翻坎数”,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出示两堆小棒:一堆97根,另一堆5根。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

        1、数一百零几。

        (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

        (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零”。

        2、数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

        (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

        (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

        (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

        3、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

        (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

        (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

        ①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10个一是1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

        ②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

        4、类比迁移。

        (1)突出990与1000。

        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请学生再拨上10,怎么拨?怎么数?

        点评: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计数单位,突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突破由十到百、由百到千这个翻坎数。

        (2)突出1010,1020。

        ①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十位)拨几个?(1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

        ③从1020再拨到1300怎么拨?

        ④从1300拨到1400可以怎样拨?

        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3)突出2000,2010。

        ①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1910)依次到1990。

        ②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10个一十)十位上怎么办?(10个一十是一百)百位上是多少?(10个一百)百位上怎么办?(10个一百是一千)千位上又是多少?(2个一千是二千)。

        ③从2000到2001,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

        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

        1、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

        (1)一个一个地数,课堂活动第1题。(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

        (2)一十一十地数,课堂活动第2题。(男、女同学接龙。)

        (3)一百一百地数,课堂活动第3题。(各大组接龙。)

        (4)一千一千地数,课堂活动第4题。(全班齐数。)

        2、拨一拨、说一说

        (1)先拨3500,再说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先拨4020,再说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先拨6003,再说由()个千和()个一组成。

        3、说一说

        (1)54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4070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2496是由()组成。

        四、课堂小结

        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4×3=()2×5=()3×3=()。

        2.填空。

        2×()=4 3×()=6 4×()=8。

        ()×3=12 ()×4=20 5×()=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二、教学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

        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xx页的“做一做”第1题。

        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5、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平移和旋转》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1、呈现游乐场活动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学生同桌交流,说说如何按不同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一分类。

        3、学生汇报如何分类,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4、教师小结:像刚才这些直直地移动是平移现象;而像风车这样转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

        5、出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能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6、请孩子们静静地想一想物体平移的时候是怎么动的,旋转的时候又是怎么动的。

        7、想好的同学站起来做一个平移的动作。学生出来展示时,其他学生观察归纳平移的特征:物体平移后,它自己的方向和大小都是没有改变的。

        8、想好的同学再做一个旋转的动作。一学生出来展示。

        9、结合课本练习和生活实例,判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10、举例说说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实际上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通过操作、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二、探索新知。

        1、寻找身边的平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生说。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来。(及时评价:你们真是个细心的观察者,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联系起来,真棒。)(如果学生提到车轮在旋转,就要及时补充:汽车沿着直线行驶的时候,车轮在旋转,车身相对于公路来说是在平移。)

        2、孩子们找到得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吗?如果是平移,请你用两根食指平着,举过头顶,大声说出来,如果是旋转,请你用手表示一个圈,举过头顶,大声说出来。(课件展示:高空缆车、字幕、钟面、电扇,电梯、齿轮、飞机。)

        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平移这张小房子的卡片。(哪几座房子可以通过平移来相互重合?)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操作。

        小结:细心的孩子发现没有,我们每次平移后,小房子卡片的位置有变化吗?卡片的方向有变化?

        三、练习。

        1、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还能够清楚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上面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 把它们涂上颜色。

        同桌交流,生汇报,涂的那一个?你是怎样找到的?

        2、刚才孩子们找得很准确,那你能连一连吗?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四 欣赏美丽的。

        五、自我评价,总结内化。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和回顾的平台,让学生学会把握知识的要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倾听中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为今后改进课堂教学获取更多的信息。

 《平移和旋转》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平移和旋转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思想方法,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在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突破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突破重点。

        难点:

        能正确判断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针管和钟表8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游乐场情境图

        想不想去玩一下?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乐场玩一下,游乐场里都有什么?(学生说)

        用手比划一下这些项目是怎么运动的。(学生感受)

        谁能给它们分分类?(根据它们运动的特点进行分类)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能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平移(课件出示)

        (1)像这些物体是沿直线方向移动的属于平移现象.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2.感知旋转(课件出示)

        (1)像这些物体围绕一个点转动的都属于旋转现象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3.体验运动:(课件出示)

        (1)、打开信封,自己感受这些物体是怎么运动的?(小组学习)

        (2)、这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还是旋转现象?(学生说)

        (3)、拿出我们的文具盒,从桌面右边平移到左边,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文具盒平移后形状、大小不变。

        生2:我发现文具盒的方向也没有改变。

        师小结:对,文具盒在平移的过程中,文具盒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4.学习例2:(课件出示)

        小组学习:根据要求完成每一个题,然后集体交流。

        师总结:平移的特点就是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板书:(平移: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变)

        5.学习例3:(课件出示)

        看来大家对平移有了很深的印象,闭上眼睛想一想什么是旋转?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旋转现象。

        (1)哪位同学可以上台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下旋转?(找学生演示旋转)

        (2)看样子同学们对旋转也有很深的印象,那我们的铅笔盒可以做旋转吗?

        (可以)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根据要求再做旋转。

        (3)小组交流:通过旋转文具盒你有什么发现?

        生1:文具盒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

        生2:方向改变了。

        师小结:对,文具盒旋转时,它的形状、大小不变,而方向改变了。

        板书:(旋转:形状和大小不变,而方向改变。)

        6、比较平移与旋转,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1、不管是平移还是旋转,形状、大小不变。

        生2:旋转方向改变,而平移不变。

        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合理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重要价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板书

        平移和旋转

        平移:形状 大小 方向 旋转 形状 大小 方向

        不变 不变 改变

       好了,今天关于“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